周文玖教授讲述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史


51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周文玖教授做客南开大学,在历史学院天挺阁(127室)做了一场题为“从饮冰室到学忍堂——兼谈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孙卫国教授主持,卞利教授、朱洪斌副教授、崔岩副教授及部分历史学院同学听取了报告。

中国史学史学科在20世纪产生和发展,周文玖教授将之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五十年为第一阶段,后五十年为第二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最大成绩是,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粗具规模,初步形成。20年代中国史学史之专史提出,30年代积极准备,40年代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三部曲。周文玖教授梳理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学术系谱,分别介绍了由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和柳诒徵诸人所开创的史学史流派,指出这一阶段的史学史著作受史部目录学影响明显,并强调这一阶段是梁启超设计的史学史内容体系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第二阶段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史学史进行重新探讨和建设的时期,中国史学史由一门初步建设的学科变为一门科学。第二阶段的学术系谱,主要由白寿彝、吴泽、杨翼骧、尹达等学人开创。周文玖教授指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前后两个阶段,在研究方法及史学史的整体面貌上,有很大不同,但二者也是有联系的:后五十年的发展,是在批判继承前五十年中国史学史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周教授高度评价了杨翼骧先生对梁启超在中国史学史学科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成绩:其一,杨先生充分肯定梁启超在中国史学史学科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其二,杨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史学史研究,便是受到梁启超著作的影响;其三,杨先生从做中国史学史编年入手研究中国史学史,乃是贯彻他一辈子的治学风格,体现了他的学术特点;其四,杨先生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追求“通”,古今贯通,中外横通;其五,杨先生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具有高度自觉的反思意识,他的论文具有常读常新的魅力。

讲座最后,周教授总结了21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新进展:第一,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古代少数民族史学史、官方史学及修史机制、近现代史学史、史学与经学的关系、中外史学交流等受到更多重视;第二,在中国史学通史、史学思想通史、历史理论史等方面,均出版了多卷本著作,学术分量大大增强;第三,史学史研究队伍扩大,除了本专业培养的,还有其他相近专业如从事学术文化史研究者,也纷纷进入史学史研究的行列;第四,通过史学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融,中国史学史与西方史学史的比较研究,中国大陆学者与港台学者、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使得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手段、范式更加多元化,创新的特点比较突出。周教授将近20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式概括为传统派、掌故派、武打小说派、静态派、动态派,对各派特点进行剖析,并强调传统派仍然是研究史学史的正宗研究方法,是应该占据主流地位的史学史,其他范式只能是补充。

两个小时的讲座过后,周文玖教授与在座同学就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崔岩副教授在回应中指出周教授的选题十分有价值,并可以常做常新。卞利教授回忆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中心访学的经历,高度评价了周教授将20世纪中国史学史学科系谱梳理的成果。朱洪斌副教授指出,周教授将近百年中国史学史发展的遗产进行了有力的发掘,新时期史学史研究范式与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交融,也是建立在周教授这种对史学史学科史长期反思的基础之上的。孙卫国教授在总结中提出,周教授《中国史学史的产生与发展》是南开史学史研究生必读书目,周教授的演讲视野非常开阔,非常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中国史学史的各家,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特别是对21世纪史学史范式的概括显示了周教授对学科长期关注和精深的研究。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通讯员 郭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