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辉教授做客南开伯苓班史学系列讲座暨南开史学名人讲座(113)


 

201999日上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所长、教授刘建辉老师做客历史学院天挺阁,进行了题为西学是如何东渐的?——东亚近代知识的传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立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南开史学伯苓班系列讲座的第29讲暨南开史学名人讲座的第113讲。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卫国主持,历史学院副院长余新忠教授、外国语学院刘宇珍教授、历史学院伯苓班学员及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场讲座。

 

 

刘建辉教授的研究领域为中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出版日文著作多种,如《日中二百年——互助的近代》《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等,有着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

 

首先,孙卫国教授和余新忠教授对刘建辉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余教授介绍了历史学院伯苓班的基本情况,孙教授简要介绍了刘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取得的成果。

 

在讲座中,刘教授首先指出,当我们讨论西学东渐时,应当将视野扩大至东亚整体,而非仅限于中西、日西的对比。与传统的认知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储备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的汉文西学,即使用汉文所书写或是通过中国而传递的近代知识和情报,它们通过广州——上海——长崎的路线传播,对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明治维新的知识储备完成于清朝后期。

 

接着,刘教授分析了东亚三个近代空间的继承和移动。广州十三行是东亚近代空间的诞生地。从1757年至1842年,粤海关实行由政府制定的与东印度公司的独占贸易体制,但在这期间,这一体制在散商个人贸易的兴起中被逐渐渗透侵蚀。大量的外国人滞留在十三行,他们进行的种种文化与社会活动影响深远,促成了近代文化空间的成立,使得十三行在实质上成为最早的租界。十三行对于近代中日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传教士向上海转移,近代空间东渐,以传教士麦都思为中心的传教和文化活动促成了麦家圈的形成。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汉译西书得到出版,中国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在19世纪60年代,近代空间经由知识的传播在日本得到“复制,其情报中转地便是长崎的唐人馆,大量商人、知识分子、武士在此聚集。

 

 

在结语部分,刘教授揭示了明治维新绝非日本与西方单线交流的结果,其中有大量被忽视的中国要素,因此寻回历史现场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当我们研究明治维新时,应当跳出一国史的视角,将其置于世界史、东亚史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在讲座过程中,刘教授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统计数据,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其观点和视角亦使在座同学深受启发。

 

供稿:历史学院伯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