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近现代史工作坊”举办


201997-98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近现代史工作坊”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历史学院352室隆重举行,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历史研究》、《民国档案》等期刊杂志的编辑参与本次会议。本次工作坊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自身研究方向,畅所欲言,开展积极的学术交流。



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文隆副教授主持,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致辞。江沛教授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并希望借由工作坊搭建一个学者交流的学术平台,简短的开幕式过后,工作坊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和战与出路”、“日本与中国”、“秩序与变化”、“学生与劳工”、“认同与认识”、“变局与策略”等六个主题发表与讨论,每一场次设置三至四名报告人。本次工作坊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不设置评议人,每一位学者报告之后,与会其他学者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现场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第一场,“和战与出路”中,三位报告人围绕着和平与战争为主题,王文隆副教授报告了甲午战败对于国内秩序变化的影响,陈志刚副教授发表关于了八·一三事变期间,英美在上海中立问题的合作与分歧的报告。其中马建标教授的《民族主义的个性表达:巴黎和会期间王正廷的政治处境与身份认同》一文,引起了较多的讨论,学者们对于民族主义的个性表达一词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场,“日本与中国”中,三位学者分别就中日政治外交关系的一个侧面,报告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其中王美平副教授认为通过日本对于五四运动的观察与反应,反映出近代中国不但“弱国无外交”,而且“内政亦无法自主”的处境,承红磊副教授则详细叙述了日本在护国运动期间的南北妥协,张展老师则论述了太平洋战争后,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和平工作依旧无果这一问题。

第三场,“秩序与变化”中,川岛真教授通过日本如何看待联合国的形成,探讨了中日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姚百慧教授则评述了中国学术界对中法建交史的研究状况,邓丽兰副教授则通过上海直接税局稽征所得税风波探讨了国民党财政治理中的制度性腐败问题。

第四场,“学生与劳工”中,李永胜教授与谭皓副教授报告的主题与留学生相关,前者论述了顾维钧参与中国留美学生会的各种活动及其对顾维钧产生的积极意义,后者详述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北平日本留华学生的留学生活。贺江枫副教授与马思宇老师报告的主题则是与劳工有关,贺江枫副教授聚焦于冀东非武装区劳资冲突的典型案例——1934年开滦五矿罢工,认为其不但可以窥视华北地方政府的多元面相,亦可以从国际路径反观抗战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马思宇老师报告了省港罢工纠察队与国民革命,其集中体现了反帝群众运动军事化与军事组织政治化。

第五场,“认同与认识中,三位学者报告的主题依旧与日本相关,尤淑君副教授认为1875-1903年期间,琉球士族的国家认同发生了变化,其从抗日走向亲日。王萌副教授则通过对《异族统治中国史》成书的考察,认为其反映了战时日本中国史学界的一个侧面。戚昱明同学则报告了蒋廷黻先生在1931-1938年期间,对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

第六场,“变局与策略”中,郭宁老师详细论述了一战初期中国的中立,张岩老师则关注“一战华工”的两套论述形式,即国家视角与华工视角。郭循春老师通过社债交涉为例,来说明满铁的政治、外交作用。高翔同学则论述了蒋介石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军事工业建设,认为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军事工业建设有限,并未达到蒋介石的预期。

总体来看,学者们的文章偏向政治外交史,尤偏重中日关系的领域,但所论涉猎甚广。闭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贺江枫副教授代表致谢,他对与会专家学者的莅临再一次表达了感谢,并希望“中国近现代史工作坊”可以一直举办下去,至此工作坊圆满结束。

(供稿: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