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俄国社会关于自然科学的认知路径及其转向——以莫斯科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林星何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俄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轨迹呈现出独特的本土性。不同于西方自然科学在宗教的背景下孕育并最终独立,俄国的自然科学传播依赖于国家力量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俄国社会对于自然科学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和忽视到支持和接受的复杂转向。作为彼得大帝从西方引入的新知,自然科学因与俄国传统观念的冲突而遭遇了本土社会的排斥。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俄国知识精英以1755年成立的莫斯科大学为阵地,通过出版、讲座和翻译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传递自然科学知识。随后,俄国政府开始将科学教育与官衔制度相结合,学位等级、教师职称与官员品级待遇挂钩。自然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和实用性不断增强,其内容和形式与俄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逐渐融入俄国的公共话语体系之中。这一转向过程既是科学俄国化的呈现,也体现了社会思想的自我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