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用集刊寻求新文科建设的新路——编辑《南开史学》的若干体会


 

 

(作者:江沛)21世纪,人类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进入了人工智能新时代,经济与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历史学科沿用传统的人文学科分析方法,以制度和观念为主题的解析,难以触及历史进程的原动力,何谈总结历史规律?何谈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思想资源?因此,闯出一条多学科交叉的道路,以开阔的全球视野、复合的知识结构探究历史问题并提炼为当代所必需的思想资源,是历史学保持学术生命力、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及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在此进程中,史学类集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将大有作为。

开放包容 以名刊为目标

1980年,是中国迈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性关头。在科学春天的带动下,由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魏宏运等先生倡导的《南开史学》适时面世了。

最初,郑天挺等先生曾结合南开史学的特点,规划《南开史学》的风格为:保持特色,推陈出新,开放包容,办成名刊。《南开史学》在1982年获得正式刊号,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共同主持,陈振江先生长期担任主编,每年出版两期,不少名家曾在此发表过高质量的论文,引用率也较高,使《南开史学》在史学界逐渐知名。1993年,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南开史学》暂时停刊,蔡美彪等先生极为惋惜。至停刊时,该刊共发行26期,刊文405篇,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校历史系自办史学刊物中的代表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持续发力,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及其历史学研究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南开大学历史学科秉承“惟真惟新、求通致用”的原则,趁势而上。1994年和2004年,先后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项目;2007年,入选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世界史进入教育部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

在此形势下,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决定复刊《南开史学》,旨在办成传承先贤精神、追求创新求实、倡导开放包容、跟踪国际前沿、努力彰显中国特色的新史学阵地。在复刊准备工作中,我们成立了由青年学者组成的编辑部,确定了编辑评审及匿名评审的二级审核制度,确定主编最终审核及负责制。20196月,《南开史学》复刊首期(总第27期)出版发行。至202112月,复刊后出版的6期《南开史学》共刊文72篇,涉及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大学科,一大批知名历史学者撰文支持《南开史学》,在学界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同仁共有16篇论文发表,占比22%,既体现南开史学特色,也充分显示开放包容的办刊原则。《南开史学》通过与相关平台合作,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目前已经把1980年以来所有刊发论文进行数字化管理。

史为今用 提升集刊办刊格局

CSSCI刊物领衔、集刊方阵强大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史学刊物如何办,颇值得深思。正确分析、客观对待各国家各民族的文明并贡献历史智慧,是时代对于历史学研究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要体现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对待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的思想价值。作为历史学优秀成果展示窗口的学术集刊,《南开史学》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5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期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而不懈努力。这一讲话精神指明了时代对学术刊物的强烈需求,对历史学集刊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复刊后的《南开史学》,一直致力于史为今用的实践。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编辑部同仁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师进行研讨后,于2021年第1期专门推出“中共党史专栏”,刊发了3篇高质量的文章;还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联合发起召开了第一届中共学前沿论坛,向学术界发出创建“中共学”的倡议,号召多学科融合,从学术路径上深刻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执政的艰辛路程及宝贵的历史财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认为,集刊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于努力展示国际学界的学术动态,让各方面的信息滋养学术进展。《南开史学》每期均刊登学术动态方面的专门文章,如约请日本的中共党史专家丸田孝志介绍了近年来日本学界有关中共党史的研究动态。为了解日本学界对全面抗战研究的相关动态,专门邀请在日中国学者,撰文介绍日本学界有关中日战争称谓变化的相关情况。在2019年第2期推出了韩国著名学者柳镛泰对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通史、文明史编纂体系及认识体系分析的文章,引起了学界关注。同年第1期刊登韩国学者金成修关于韩国史学界50年来清史研究的综述文章。关于40年来宋史、明史研究动态,也约请了专家撰写文章发表。

精心谋篇 聚焦刊物特色

复刊后的《南开史学》在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服务社会和学术需求上不断努力。新时代的刊物要想办出特色,办出水准,需要集刊主编、编辑部同仁具有紧扣时代脉搏的敏锐洞察力,这考验着编辑部的智慧、能力和眼光。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际地位大幅上升。走在共同富裕道路的人民大众,在认同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渴求建立文化自信,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需求空前高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和号召,让集刊积极参与到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文化创新的时代任务中去,编辑部逐步统一了办刊思想。

以已故著名思想家刘泽华先生为首的南开思想史研究团队,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王权主义学派”。他们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探究传统政治文化的精要并进行扬弃,在对民本主义思想的发掘中,呈现独特的思想理念和分析路径,特别符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时代需求,值得推广。经过努力征稿,《南开史学》复刊号(2019年第1期)和2020年第2期,相继推出“纪念刘泽华先生专栏”“中国政治思想史专栏”,邀请著名学者撰稿,持续挖掘刘泽华先生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系统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学术反响。

南开社会史研究的特色为学界公认,蜚声海内外。刘泽华、冯尔康先生都有“做有思想的社会史、做有社会的思想史”的学术追求,不仅是对南开中国史学科特色的打造,更在方法论上呈现着打破学术界限、虚实融合的启示意义,独具特色。自魏宏运、陈振江先生开拓以来,区域史研究一直是南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特色。《南开史学》坚持传统,精心谋篇,2020年第2期推出的“华北区域史研究”专栏,集中发表多篇论文,并被权威学术机构全文转载。

日本史是南开史学研究的特色学科之一,《南开史学》约请著名日本史专家、中华日本史学会会长杨栋梁撰文,回顾了21世纪以来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动态,内容全面丰富,受到学界好评。《南开史学》也组织了日中两国著名学者如加藤阳子、夫马进、泷口刚、金子修一等撰文,有力促进了疫情期间两国学者的学术交流。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国家与民众了解历史文化、吸收历史智慧的诉求日渐强烈。只有敏锐把握时代需求,找准学术界、社会需求的热点,以“通古今之变”为宗旨,精心谋篇,聚焦刊物特色,并持续深入地坚持下去,集刊才有可能避免散乱,在学术期刊方阵中脱颖而出。

开门办刊 坚持高质量水准

我们深知,唯有五湖四海,积小流以为江海,只有建成信息高地、聚成交流平台,才能得到学界认可。

复刊之时,我们对可能的困难曾有所预料,但真正办刊开始后,遇到的困难却超乎想象。首先受通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的影响,新创立的集刊常处于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我们通过努力,邀请了一批并不特别在意评价体系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高质量稿件,并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立专栏公开征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集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其次,集刊多存在没有固定编制、专业编辑的问题,仅仅依靠兼职教师的热情并不能解决编辑工作的压力,鉴于此,我们只得多方筹措,想方设法使其劳动价值得以体现。

2019年以来,《南开史学》刊发的学术论文中出自海外学者之手的有25篇。这些论文来自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史等多个研究领域,问题意识突出,展示出迥异的学术风格及思路,体现了比较前沿的海外学术动态,释放出极大的学术信息量。集刊关注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生态文明史、医疗社会史,努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兼及理工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新文科的学术特色。围绕医疗史研究,集刊先后发表古希腊人对于瘟疫认识变化等文章,以求古为今用。

坚持质量的同时,青年才是学术的未来,最具有创造力。《南开史学》积极扶持青年学者的成长,在已出版的刊物中,来自青年讲师、博士生的论文比重在增加,其中不乏高质量的论文,极大激发了青年学者献身史学研究的热情。

今后,《南开史学》仍将持续关注思想史、社会史的主题,在推动大国关系史、以中日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方面持续着力,致力于历史学门类下多学科的融合发展,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探索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寻求新文科建设的新路;将利用南开史学的优势,以中外文明互鉴为主题,分别就文明探源、中外古典文明比较、五百年来中外文明走向形成特色专栏,既回应时代热点,也力图在中外比较的视角下思考中国的历史之路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文明互鉴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营养,回应时代需求。

 

(作者系《南开史学》主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