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系

    中国史学科始于1923年,梁启超、蒋廷黻曾于此执教。1952年前后郑天挺、杨志玖、王玉哲、杨翼骧、来新夏等相继加盟,奠定史学重镇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古代史、近现代史首批入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又升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批获准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85”创新基地及特色专业。近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2.0基地。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领军人才计划特聘教授3人、百千万人才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人才6人。

    学科方向特色格局是断代和专门纵横构架、互为辅弼。

    古代史。商周、汉唐、元、明清等断代史具有优势,政治制度和思想史研究成果中外瞩目,先秦基层聚落与商周地理、简帛与秦汉社会、蒙元政治和文化、明清经济、皇族八旗、史学史、佛教史等研究各显亮点。

    社会史。自倡导新时期社会史研究以来,依托教育部重点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宗族和家庭史研究优势凸显,在传统社会构造、日常生活、地域社会和地方文书等方面持续开拓,成绩斐然。

    近现代乡村社会与政治史。继承农村调查传统,重视地方文献搜集。近代铁路、留学生、北洋政治、抗日战争等方面研究成果迭出,并在近代乡村社会、乡村建设、乡村信贷和革命史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

    环境史与医疗史。基于“生命史学”理念,开拓医疗史、环境史和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人文与科技对话,主导成立文理综合生态文明研究院,积极为国家生态文明和灾疫防御体系建设提供资鉴。

    5年出版著作140部,发表C刊论文551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史语所集刊》三大权威期刊17篇;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一般等项目24项;获部、省级奖励19项。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凝练“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人文情怀”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注重把一流学术转化为教学优势。近五年,各类毕业生优秀率提升显著,硕、博士生源自985211高校的达60%75%,本科生录取也居南开3-5名。

    注重固本开新,对政治思想史、社会史、华北区域史、医疗史和环境史等多有倡率和促进。近512位教师担任国家一级学会正副会长,1人担任东亚环境史学会(AEAEH)主席,2人担任国际A&HCI期刊编委。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综合统计中,南开名列前三,还有两次转载量名列第一。《中国宗族》等一批论著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海内外学术声望显著。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科历史悠久、综合实力雄厚,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门类的传统优势学科。早在1923 年建系之初蒋廷黻、刘崇鋐、蔡维藩等便开设外国史课程,新中国建立初期已形成由雷海宗、吴廷璆、杨生茂领衔、在全国颇具影响的世界史团队。地区国别史学科于1978 年和1981 年获得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在1987 年入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996 年获得首批“211工程”支持,2000 年获得首批“985 工程”资助。世界史学科于2012 年入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7 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育部领军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人社部百千万国家级人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

    “十三五”时期,传统优势学科日本史、美国史、拉丁美洲史和世界上古中古史进一步加强。日本史研究拥有杨栋梁、李卓等专职16人(教授6人),是目前中国日本史研究实力最强的团队。美国史研究拥有赵学功、付成双等专职教师8人(教授4人),在中国美国史研究领域长期保持优势地位。拉丁美洲史经梁卓生、洪国起、王晓德等数代学者的建设,也是优势学科方向之一。世界上古中古史经雷海宗、王敦书等前辈学者奠基,现由陈志强、杨巨平等引领,已在古希腊罗马史、拜占廷历史与文化、中古欧洲历史与文化等领域形成优势。

    2016 年以来出版著作8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历史研究》、《世界历史》、《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发文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类报刊发表文章68 篇,2项国家社科重大获得滚动资助,获得国家社科其他项目16项,省部级奖励10 项,其他各种奖励10余项。

    世界史学科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形成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即双万计划),2020年入选首批历史学国家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强基计划2.0基地。学科生源质量优异,2019年半数博士生来源于全国重点高校。着力培养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国际关系史和世界上古中古文明史等方向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毕业生多成为中国学界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本学科的日本史、美国史、拉美史和世界上古中古史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后,日本史学科于2012年入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美国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于2017年入选教育部国别(备案)基地,希腊研究中心于2019年入选“中国CTTI 来源智库”。2人担任全国一级学会负责人,7人担任全国学会副会长。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始于1959年设置的南开大学博物馆专门化,1979年秋恢复设置博物馆学专业,现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2016年获批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40年来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文物考古研究或文博行政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学科设置4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即专门考古与古代文物、中国考古与物质文化、博物馆学理论与实务、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物质文化史互补共进;注重借鉴国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学科优势表现在:

    1.课程体系完善,建立了具有南开特色的本科到博士完备的课程体系。

    2.注重教材建设,陆续出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南开文博书系》(系列教材)《文物学概论》(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等。

    3.注重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学校博物馆为辅助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市文博考古实验教学中心、校文博考古研究中心等机构助力学科发展。重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本学科平台被认定为市级虚仿建设项目。

    4.学科成员不多,但各期段考古、主要门类文物及博物馆方向教学科研队伍齐备。

    5.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教促学、教学相长;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师生互动模式。

    6.注重合作办学,加强与考古文博单位的合作,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注重社会服务。积极推动学科国际化发展。

    为各级各类文博考古等单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和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健康体魄和成熟心智。

    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均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留学生。生源情况较好,60%以上硕士、博士生来自海内外名校。

  • 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和部分教材影响较大,在文物学、陵墓考古、汉唐宋元明考古、博物馆学研究等领域中的相关成果得到海内外同仁的高度认可,获多项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博物馆虚拟仿真领域进步明显,是教育部虚拟仿真联盟历史组组长单位。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曾多次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开办文博专科进修班、研究生班、省级博物馆馆长培训班等。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果,多次被中央和地方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