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史学青年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 在我院顺利闭幕


IMG_0359 - 副本.jpg

(通讯员 王旭 任靓)以“大数据”(Big Data)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正在迅急冲击着世界发展的进程,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或产业,大数据不仅具有快捷、海量的特点,更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呈现出难以想象的诸种功能,它甚至会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鉴于此,关于大数据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井喷状态。为适应新形势,2016年11月4-6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史学月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首届新史学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历史学院大楼隆重召开。在开幕式,南开大学校长助理于海、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教授分别致辞,欢迎各位学者参会砥砺,畅谈大数据时代史学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并对会议进行了详略介绍与美好展望。院长江沛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史学月刊》郭常英主编、翁有为编审、周祥森编审、汪维真编审、办公室主任吕满文、徐莹副编审、张秀丽编辑一行全程参加会议。

IMG_0340 - 副本3.jpg

自会议通知发布后,得到学界特别是青年学者积极响应,共计收到参会论文120余篇,经审查委员会认真评阅、审议和筛选,结合会议主题,最终入围了43篇论文。代表分别来自全国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4个高校及科研院所,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世界史、考古学几大学科,仅和大数据与史学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论文就有21篇之多,体现出青年一代对于大数据与史学发展关系的高度关注。

为了给人文学科知识背景为主的青年史学家们进行“科普”,会议专门邀请南开大学统计研究院院长王兆军教授,做了“何为大数据”的专题讲座。王教授以精美的PPT、有趣的事例和生动的讲解,为大家上了一堂有关大数据知识及其应用的课程,令人印象深刻。

会议邀请著名学者陈志强、王先明、侯建新、赵学功、李金铮、余新忠、付成双教授列席会议并兼任各分会场的主持人。参会论文涉及面相当广泛,主要聚焦于大数据的概念问题、大数据与历史学研究、历史学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与构想、大数据的优势与缺陷和以“新视野、新材料、新方法”为核心的五大论题上。会议分为两个分会场,两天共八个分组进行了热烈甚至尖锐的交流和思想对撞。

虽然大家对大数据在史学领域的应用并不能完全领会或得心应手的使用,但每一个代表都对大数据之于史学未来的重要性三角颇深。每一个分会场都讨论热烈,代表争相发言,常常是分组讨论的时间到而难以停止话题的讨论,以至于讨论持续到饭桌上、散步中。

一些学者认为,“大数据”某种程度也会给史学研究带来“恐慌与危机”。通过便利的检索手段和数据库技术,今天的史学研究模式,已在悄悄发生着改变,需要认真面对和慎重思考的问题。无疑,大数据与史学研究如何科学的融合,机遇与挑战并存,塑造界限与打破界限同构同生,不能让理性的大数据工具变成随意解读的“大忽悠”,其适应度如何,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命题。

IMG_0373 - 副本2.jpg


IMG_0368 - 副本1.jpg

《史学月刊》主编郭常英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在闭幕式,各位学者交流感想,认真总结了分会场的相关情况。江沛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发言,强调《史学月刊》与学院发起组织此会所具有的时代敏感性,高度评价与会论文的创新意识。他认为,尽管会议代表对大数据的史学研究应用还有争论和疑虑,但此次会议所产生的影响必将引发史学界对于大数据时代史学发展前途的关注。

侯建新等教授更多的呼唤青年一代史学工作者,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结构,自觉的推动学科交流乃至学科综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下历史研究的便利,力求使得学术研究走向多角度、多视野、多学科的新境界。他们相信,借助于多学科、大数据等路径,青年一代将成为史学研究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