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医疗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坊举行


111.jpg

2016年12月28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医疗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坊在历史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和我院的近40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工作坊。

28日上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余新忠教授对工作坊的宗旨进行简要介绍之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甄橙教授和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效霞副教授分别进行了报告。甄橙教授以“慢病时代的挑战——历史视角的反思”为题,宏观审视了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指出传染病时代暂时结束,慢性病时代已然来临。由于诸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损害健康和社会危害严重”的特点,所以在慢病时代如何做医生,如何做病人都是值得审思的议题。当下,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是关于健康的科学,所以病人的自我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而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往往比生物治疗技术更有效。张效霞副教授做了题为“王清任解剖技术与水平的历史省察”的报告,指出王清任并未进行过实际的解剖,而只停留在“看剖”的阶段;王清任对于“水液代谢”、“水谷消化”、“精微吸收”、“血液循环”、“呼吸生理”、“神经脑髓”等有关脏腑形态结构、功能的论述较之《黄帝内经》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28日下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李永菊副教授的主持下,天津中医药大学陈红梅副教授做了题为“十九世纪前后中医解剖知识的流变与建构——以《医林改错》及其流传与记忆为中心”的报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刘希洋、陈思言分别做了题为“方书与明清时期的大众医疗文化”、“‘乾隆御制针灸铜人’的迷思与近代中医发展的一个侧面“的报告,余新忠、张效霞、甄橙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最后,参加工作坊的师生进行了综合讨论,并由余新忠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此次工作坊充分反映了社会文化并不是医学无足轻重的背景,医学本身就是专业认识与社会文化的综合体,无论是西医、中医还是历史学出身的学者对医学史的探索都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就是生命和健康,所以构筑不断发展生命史学无论对于史学还是医学,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