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教授做客“北美史工作坊”


未标题-1.jpg

5月12日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北美史工作坊”第二期在历史学院127室举行,本期活动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王希做客,进行学术座谈。座谈会由董瑜副教授主持,法学院宋华琳教授、历史学院赵学功教授、付成双教授、肖军副教授及各学院同学30余人参加座谈。

座谈会伊始,师生们便积极踊跃地向王希教授提出问题,问题涉及美国史研究新趋向、全球史视野中的美国史研究、论文选题、治学经验以及美国史领域相关问题。王希教授就这些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第一,关于美国内战史研究是否存在“黑暗转向”,王希教授回顾了内战史研究的学术史后,指出“黑暗转向”是指对内战产生的后果(如死亡、疾病等)进行的研究。之所以会有“黑暗转向”的说法,可能是在一段时期内同时出版了几本关于内战死亡研究的著作。王希教授表示,如果有这种转向的话,它可能是在寻求研究内战的一种新思路或路径。他特别提到福斯特的著作《这受难的国度》,指出该著作融合了内战史研究中的好几个支流(如军事史、社会史、国家构建的历史),并非完全在讲述内战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强调内战对国民精神的塑造。所以从整体来看,一方面,内战史研究领域也关注妇女与社团在内战中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在进行整体性研究,比如考察内战与国家构建之间的关联。

第二,王希教授结合他在中美两国长期的研究与教学经验,谈到论文选题需注意的问题。王希教授认为,作为研究美国史的中国学生,首先应该了解中美两国的学术前沿与学术动态。他介绍了美国学界最新的学术趋势,即美国史研究的国际转向、跨国转向和全球转向。同时指出,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经过几个阶段的努力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资料普及、资料电子化、利用互联网以及国际交流机会增加的情况下,缓解了缺少材料的问题。因此,中国的学者和学生完全有机会加入到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潮流之中。

1.jpg


王希教授提到,选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选择填补中国美国史研究空白的题目;第二层次,则是选取能与美国学者对话的题目;第三层次,就应建立在美国史研究国际化的层次上,选取具有中国独特视角的题目来研究美国史。第三层次对于学术能力的要求更高,首先寻找到此类题目非常不易,而且还涉及多种语言和多边档案。

王希教授总结指出,学生首先应大量阅读材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其次,应选取有弹性的、有足够成长空间的题目,但同时也要把握好选题的难易度;再次,应多读一些其他学科(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理论著作,将这些理论消化并融入到论文写作中去。

第三,王希教授分享了如何快速有效阅读原始手稿的经验。他指出,首先通过寻找关键词(人民、地名、事件等)来判断这份原始手稿是否重要;其次,大量阅读后,应学会辨认字迹;再次,将原始手稿的文字录入电脑,无法辨识的字迹以空白格标出,并在空白格后注明可能是什么字,回头再看。此外,王希教授提醒大家,从事历史研究不能只埋头于故纸堆,还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还原历史。

第四,对于美国如何处理全球化与“锈带”上的传统工业没落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王希教授以他生活的印第安纳小镇附近的匹兹堡为例做出解答。他指出,匹兹堡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工业城市,在传统工业没落后,面临城市转型的问题,匹兹堡通过引进制药、软件工程成功地完成了转型。另外,工业城市的转型,意味着青年也要转型,而青年的转型在于大学教育的转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大学出现了很多直接指向就业的专业(如护理、康复理疗、执法警察、安检等),因此美国的人文学科都在萎缩。但转型也面临成本太高的问题,一是劳务费(labor cost)的成本非常高,而高成本根本无法吸引投资者;二是教育成本太高,需要联邦和州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