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22日,由《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院和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学建构中的性别议题:新理论、新视域、新解析”学术论坛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历史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大学、上海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辅仁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工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妇女研究论丛》、《天津大学学报》、《山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等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的逾百位学者汇聚一堂,就“传统女性群体及其性别文化”、“传统信仰与形象中的性别”、“传媒与性别”、“群体与性别”、“文本、生活与性别研究”、“性别话语研究”、“革命、战争与性别研究”、“性别文化研究”和“性别研究新理论”议题发表研究成果。近50位男学者和女学者平等对话,开创近年来妇女、性别研究新格局。
可喜的是,在本次会议中有学者尝试进行新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畅引婷将“盲人摸象”的故事引深为一种研究理论,在“置于象内”、“置于象外”和“置于象内外”的互动中,深化当代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崔荣荣采用符号学原理构建传统缠足文化的符号化元素系统,进而提出缠足活动的进行、缠后小脚样态的呈现及弓鞋服饰品的服用三者所构成的符号第一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恶性的循环系统。所静运用最新知识可视化技术,通过文献共被引的计量分析对国际社会性别研究前沿的演进机制进行阐释。李巧宁就透过口述史料论述陕西农村妇女的生育议题。郭海文采用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新女性》、《苦菜花》、《红灯记》、《人到中年》和《辣妈正传》等百年以来不同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进行对比,梳理了清末以来女性角色的变化轨迹。王凤、马俊波、李欣蕾、王晓燕、刘玉琪等人以视觉文化的方法对年画、漫画、宣传画、画报、人体摄影等分别予以解析。董虹从看与被看的角度,把握住女伶研究的关键。
男性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闫涛从男性特质的角度审视了关公信仰的发展与流变。李小东对近代“男界”一词的产生和时人借此构建男性社会形象等角度,对“男界”一词所蕴含的性别张力加以阐释。郑羽双通过对1915-1923年《新青年》杂志中的体育版的研究,从近代报刊的角度阐述了近代男性形象构建中媒体人的作用。高立水将“期男意识”置于性别文化的背景上进行理性观照。刘骏对女性主义文本中的沉默男性也作了解读。
日常生活史视域中的性别研究取得新进展。任启慧重点考察了近代西方来华女性对中国城市中不同阶层女性的日常、非常生活的展示。祁玥以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为分析蓝本,试图探索空间化叙述策略背后的意图、暗含的权力关系。传统信仰与性别受到多位学者关注,林敏提出观音信仰在进入中土之后,与中土的传统信仰、思想、文化等因素的相互融合,逐渐产生出适合中国本土的观音的形态、文化、思想和信仰。侯杰和张鑫雅对观音的性别嬗变给予关注,并阐发了功能性变化。谢贵文运用闽台民间信仰的神明传说,分别讲述妈祖与大道公斗法、广泽尊王强娶妙应仙妃、台南将军区中口寮吴府圣神的成神事迹,探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中女性神祗的角色与地位。姚春敏通过解析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发现民间社会狂热的女巫存在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大传统价值判断。大、小传统之间的反馈互动关系呈现极其杂的情形。
法律史视域中的性别研究。封磊在对“周小大案”的分析中,提出该案是在官方的法制实践、媒体的法制言说及传统的性别规训的共同合力下,对女性挑战传统社会性别秩序的禁止。马晓驰通过对抗战胜利后媒体对审判女汉奸川岛芳子一案的参与,揭示叙述女汉奸的话语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司法实践的干预。李世鹏对陶思瑾案与民国女性同性爱话语的剖析,也引起关注。
学者们对传统观点进行新思考。来自宝岛台湾的卢建荣教授对近代中国学界有关女性节烈研究就相当精彩。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秦方也提出“离家出走”只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步,当离开家庭奔赴校园的青年女学生再度遭受来自学校的男权束缚之时,她们又会进一步“离校出走”,最终投身更为广大的妇女革命中去。赵秀丽以《益世报》为研究对象,对废娼舆论的形成和娼妓救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李文健对以《大公报》和《益世报》为代表的商业化媒体最为关注的情感和婚姻话题为研究对象,阐释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憧憬与彷徨、欲望与理性的撕裂,是报刊媒体中两性关系话题的要件。孙巍溥通过对《支那战线写真》这一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画报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对日本报刊媒体的宣传作用进行了剖析。
革命史曾是传统史学研究的主流之一。有学者在该领域取得新突破。李从娜对中央苏区时期“留守妇女”展开研究。王颖对陕甘宁边区妇女走出还是巩固家庭进行了集中论述。范子谦对中共规训妇女身体作了阐发。杨豪对华北根据地“非婚关系”问题的探究,宋弘关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自卫队。焦杰对五七家属工出现的历史原因的探讨,王瀛培对旧产婆到接生员的转变等颇具新意。
本次论坛是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性别视域下的中国历史: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学术论坛之后的新尝试和新发展,受到两岸乃至国外学者的关注,提交论文者超过130余人。南开师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论是在校生,还是已经毕业者,均有突出表现,赢得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使本次论坛不仅为各地学者提供充分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学术的平台,而且为跨地区、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合作创造了条件,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突出表现。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南开大学创校校长张伯苓嫡孙张元龙,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杜洁等均予以高度赞扬。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3场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由习贤德、卢建荣分别就“基督教与中国国民党”、“民国初年的教会大学”和“五四时期‘反教’与‘护教’的话语之争”发表精彩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撰稿:侯杰、孙巍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