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营讲座之三:刘志伟:走向历史的田野学


8.jpg

(通讯员 乘昕昕)201777日上午9:00,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海宗轩进行了题为《走向历史的田野学》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刘永华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张侃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夏炎教授,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蒋竹山副教授与中国史研习营的营员及院内外本科生、研究生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讲座开始,刘教授首先提出:在历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文本,但文本不能代替其他资料。之后,刘教授由著名通识类历史学著作《国史大纲》引入,界定了传统的历史概念,即“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同时指出,中国历史研究曾较为注重两方面:一为明示“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二为映照“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

之后,刘志伟教授提炼了传统历史学的特点,如:以治乱更替(制度、文教、德行、治术、国势、民风)为研究中心;以进化论观念下以文明“进步”为中心,主要包括有机体的进化进程(即上文所提到的治乱更替)与社会形态进化,后者也是革命的理论前提;在研究材料中,以官方档案、典籍(经史为主,子集辅之)为主要史料;传统历史学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几乎由同一群体构成,也就意味着传统的历史学研究中存在一种“文人话语”体系;传统历史学还迷信历史的“真实”与“正确”;同时,上述种种特点也导致传统历史学研究易于将国家或是文化本质化。

在明确上述观点后,刘志伟教授又将传统史学与新史学进行了比较,认为:新史学的研究对象正从“英雄创造的历史”转变为“人民创造的历史”;从“帝王将相的历史”转变为“劳动人民的历史”;从“眼光向上的历史”转变为“眼光向下的历史”;从“王朝国家的历史”转变为“民间社会的历史”。综上,传统历史学至新史学的转变实则是从“国家(集体行动者)的历史”转变为“人(能动者)的历史”。

刘教授提出问题:如果历史学转而研究普通人,进行从皇帝到凡夫俗子行为的转变,那么当今的历史研究者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国家和社会?如何将日常生活史置于历史脉络中?

紧接着,刘教授以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民俗周刊》的《发刊辞》中提出的观点予以回答:“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这种打破尊卑界限,把民间文化、民众生活纳人学术研究轨道的作法,正是当年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之后,刘志伟教授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导入,开始具体阐释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入G.W.施坚雅的地方体系的“层级结构与区域历史的周期”理论,进一步进行阐发。

在翔实的概念与理论说明之后,刘志伟教授具体指出了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转向,即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认为当今的研究应综合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提出新问题,扩充历史资料,关联相近理论,进行社会科学取向,正如目前历史人类学所坚持的:强调走进田野、收集民间文献、研究区域社会、完成历史解构。

刘志伟教授又针对历史学者的田野研究进行了具体说明,将具体研究步骤概括为:搜集资料,还原历史现场,在田野中跨越“学科”藩篱,在田野中培养“同情”与理解,回到文字记录的历史现场与文本语境,在现实中寻找历史,发现文字传统以外的世界,将文字记录与百姓的历史记忆进行关联,最终理解“现在”如何制造“历史”的层累观念。

在对上述步骤进行细致讲解并分享自身田野调查的珍贵经验后,讲座走向了尾声。现场同学就讲座中所遇到的问题向刘志伟教授提问,现场气氛非常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