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史的区域微观研究:吴滔教授讲授明代嘉定官布考


吴滔 (2).jpg

(通讯员:尹雅淇)2017年7月9日晚,历史学院天挺阁举行了第五届中国史研习营的第二堂史料研读课。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吴滔教授为研习营营员及院内外三十多名学生讲授了“明代嘉定官布考”。

吴滔教授回忆入历史学二十多年来,主要的感触是从题目入手做研究。自己从初探历史研究之时,就对嘉定县很感兴趣,围绕这一地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本次讲授的“嘉定官布考”就是自己多年来感兴趣的一个题目。本堂讲座与其说史料研读,不如说是与大家分享自己是怎样做研究,以及怎样追溯学术问题的。

在做历史研究之时,不少人会有“把史料榨干”的愿望,在明清史领域,虽然这一愿望不太现实,但落实到具体研究的问题上时,还是应该尽量榨干史料的养分。史料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笨功夫,不仅要尽量搜罗相关的资料,还要反复地做阅读,反复阅读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材料的含义,也有利于发现材料的关联性,寻找不同材料间内部的逻辑,从而注意到被前人忽略的细节。

“明代嘉定官布考”这一研究,也是不断遇到新材料,反复将材料对比从而产生的一些想法。明代赋役财政制度变迁中,在产棉区以官布代替漕粮征收以减轻百姓负担的官布改革是周忱在江南进行的赋税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正夫等学者的研究中,都采用万历嘉定县志中的说法,认为官布首先在嘉定县实行。而自己阅读史料时发现明代昆山人归有光的文集与周忱传记、其他县的县志中的说法与此不同,官布改革并非嘉定县的专属。

通过爬梳、对比、思考这些材料。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再思考:官布起征的时间;官布派征的地点;官布的具体受益者;官布考成变化状况;官布和金花银的合一;内府与太仓库的关系;苏州府与松江府的比较。并对文献中出现的复杂的布匹名词的实质予以确认:文献中出现的阔白绵布与粗布、官布性质相近,松江府的阔白三梭布是细布,折征时价值与官布不同。由这些信息描摹明代赋役财政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以苏州府为代表的地方由征收漕粮到部分征收官布再到官布折银化的复杂过程。在官布改革和官布派征的历程中,都是以府为单位记载而不是县,似乎说明明代赋役改革中府级政区的重要性。另外,官布改革对苏州府及江南地区的影响深远。派征官布和金花银促进棉业的发展,棉商的活跃。当地成为缺粮地区又促进了当地粮食市场发展,赋役财政制度的改变与当地市镇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在阅读材料时不同记载中官布改革的说法虽互相矛盾,但也存在内部的合理性,体现了官布改革背景下各地对于利益的争夺。

吴滔教授强调要注重把握空间脉络下的历史变迁。比如在阅读史料时,面对各地记载的歧异。对这些地方地理和地利的了然于心便十分重要,有利于对文字记载做出接近实际情况的合理判断。在做研究时,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其兴奋点不一样。吴滔教授表示自己关注的是国家制度在不同区域不同的运作,做的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制度史、社会经济史研究。学术有时要不断回归传统,用传世文献继续解决一些传统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