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营讲座之七:邓小南老师谈《“游于艺”:宋代士人文化生活一瞥》


邓小南.jpg

(通讯员 乘昕昕)201779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海宗轩进行了题为《“游于艺”:宋代士人文化生活一瞥》的讲座,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主持了这次讲座。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夏炎教授,厦门大学刘永华教授、张侃教授,四川大学王东杰教授、台湾东华大学历史学系蒋竹山副教授等学者并第五届中国史研习营23名学员、其他旁听同学一百余人参与了这次讲座。

王利华教授首先介绍了邓小南教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重点介绍了邓小南教授所致力于研究的“动态的政治史”。

之后,邓小南教授谈起选题缘起,即宋时的雅与俗如何互动交流,并称这一题目受到台湾学者的启发。

在解题过程中,邓小南教授讲道:“游于艺”是宋代读书人涵泳于艺术体验当中的一种生活形态。这不仅是儒家传统理念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文化人群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而这次讲座的主题正是以宋代为例,观察士人的文化生活,从环境、氛围、相互活动、日常内容讨论士人生活。

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宋代的立国形式。

邓小南教授回顾了近代以来许多国学大师、历史研究者对宋代特征所做的概括性的结论。并最后概括到宋代是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小的主要朝代。邓教授由竺可桢先生的理论引入,说明在宋代时期,气候转寒,温暖期变短,对于农业政权而言非常不利,黄河有数次较为严重的决口。之后,邓教授又对英国学者伊懋可“中古时期的经济革命”这一理论进行了说明,并认为,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在中国发生了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科技革命等巨大变革,但邓教授并不赞同使用“革命”一词,认为经济政治的表现是逐渐累积而成的。

邓教授又指出,宋代工商业的发展是一种大城市繁华,小城市兴旺的形态。当时的经济活动不仅仅服务于上层,而由此而引起的文化行为的变动也是令人瞩目的。宋代时的文人对于艺术的酷爱,对于“太平盛世”的渲染都出于无视内外环境压力与挑战的。帝国的辉煌与苍凉都集中在宋代。

邓教授认为,应该对宋代历史有新的认识: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来自内部发展与周边的各种挑战,不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在物质文化方面有重大成就,在制度方面有独到建树,对文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与牵动。

二、游于艺:士人的文化活动与人际网络

邓教授提到,宋代朝政“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开明的。”国内政治局面,稳定至上是宋代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宋代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大师、精英辈出,社会充满活力。“士以天下为己任”。

之后,邓教授再次点题,指出“游于艺”的“艺”,该解释为多方面的技艺才能,是士人浸润在环境中涵泳自己多方面的修养。而“游”,则是特定的文化活动方式,强调从容不迫、涵泳的一面。

在儒家所强调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点中,游于艺是前三者的体现方式。古人认为,关注六艺,心思则不会放荡邪僻。为人处世、活动方式可以通过这四者达到内外交相感应的程度。四者是彼此相依的存在状态,是当时士人的生活方式、交游方式、修养方式。游于艺具有整体性与实践性。

三、雅俗之间

邓教授提到,从唐到宋的变化是一种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变化。许多日本学者针对这种变化提出一些观察性的视角,十分具有启发性。

宋时文学中心的下移,文学的全面繁荣。这种创作主体的改变,受众群体的改变都使当时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朝追求风神情韵,宋时追求筋骨思理。宋代的士大夫无疑追求更为细致的文学感觉与表达形式。

在宋代,雅与俗是相辅相成,雅俗兼备的。道理渗透在所有的事物中,礼不是高悬在天上的东西,而是在覆载之间。清绝雅致,隽永端庄。但俗与雅并非是不能兼容的,是可以适应不同需求的。

因此,在宋代的多元环境中,所呈现的是“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文化状态。与此相关的“好学为先,游艺为美”所表现出的整体性与实践性是孔夫子教育弟子化育自己的重要原则。

最后,邓教授将讲座的主题概括为“游艺为美,雅俗兼备。”

在提问时间中,一些同学针对近年来对宋代的评价问题,对宋代“重文轻武”的观点讨论,向邓教授提出了疑问,邓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回答。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邓小南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