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戴思哲副教授做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学科学术讲座


2017921日下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戴思哲副教授(Joseph Raymond Dennis)做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学科学术讲座,在历史学院天挺阁为师生带来了题为《明清息讼歌的出版与传播》的学术报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张英聘研究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李哲教授,以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常建华教授、余新忠教授、卞利教授、张传勇副教授等出席并参与了讨论。讲座由何孝荣教授主持。

1.jpg

戴思哲副教授首先分享了息讼歌课题的由来过程。因明清法律知识流通的研究项目,戴教授于2010年偶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关注到了刊于地方志中的“劝民息讼歌”,并由此开始大量搜集历史文献中的息讼歌材料,目前已达30余种。随后,戴思哲副教授向大家分析了这些息讼歌的大致内容,并梳理了其从晚明到民国年间的传播情形。他指出息讼歌在晚明可能更多是口头式传播,到清代出现了印刷品,并逐步开始刊于地方志和墙壁之上,晚清以后传播方式更是涵盖了报纸、杂志、诗歌集、石碑等多种形式,到民国时期甚至有基层社会组织与政治机构推广息讼歌。戴思哲副教授认为息讼歌代表了一种“迷人的口头和书面混合”的传播类型。

此外,戴思哲副教授在报告中展示了他与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合作的研究项目——“地方志研究工具软件”,其收录了书名、作者、卷数、存书地点、流传、出版和发行等众多信息,目标在于构建一个有关书籍流通和阅读方面的重要电子数据库。

2.jpg

报告之后,与会诸位师生就息讼歌这一新鲜课题展开了热烈而又精彩的讨论。息讼歌文献分布的地域性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话题,老师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多元的思考。如认为息讼歌的出现可能与地方治安情况存在关联;息讼歌的篇幅过小,流传过程难免面临失传的可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尤其印刷业发展参差不齐;区域文化发展的差异,导致地方志编纂的体例和文本选择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目前所见息讼歌所呈现出的地域分布差异性。

4.jpg

讲座最后由常建华教授做学术总结。首先,常老师希望大家能以小见大,从息讼歌这一具体问题出发,看到其背后所代表的知识社会史研究,要认识到它与传统文献学、目录学的联系和区别,了解这一当下流行的学术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常老师呼吁在大数据日益发展的今天,历史学研究者要积极迎接这一大潮流,充分利用好数据库和新技术。

2016级中国史博士生蔡亚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