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都市与社会”成功举办


20171014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都市与社会”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来自海内外的21名学者就城市史视野下的“空间范围”和“人的活动”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微信图片_20171020132631(1).jpg

开幕式。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夏炎教授作为召集人介绍了工作坊的缘起,并希望通过今后一系列主题工作坊的举办,助力中古社会史的研究更加深入。中西书局李碧妍编审回顾了中西书局的发展历程,提出中西书局致力于打造一个不拘视角、不限年龄的中古史出版平台。天津社科院历史所许哲娜女士代表《城市史研究》致辞,希望关于中古都市史的研究能改变以往城市史研究不平衡的局面。

主题演讲。台湾大学甘怀真教授就“周礼国家观”与中古时期的城乡关系问题,从豪族庄园、村与屯田等角度探讨了汉晋之间从里制到村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南京大学张学峰教授在对考古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之后,通贯考察了南京地区两汉、孙吴和西晋的葬地分布,基于“都城圈社会”的理念阐明了城市空间与葬地之间的互动关系。日本中央大学妹尾达彦教授利用对长安墓葬考古大量材料的统计分析,辅以精审明晰的图表,生动地体现了居民居住地与葬地的变迁以及对死后观念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宁欣教授从对唐代“趋吏”的研究出发,倡导学者们在都市史研究中回归对“人”的讨论,重视城市中的“中下阶层”,关注不同层级的变动和流动并深入理解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和管理制度。胡宝华、王力平、刁培俊三位老师对四篇主题演讲作了热情洋溢的评议。

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沈丽华综合考古与文献材料,对东魏北齐邺城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细致的复原,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许志强认为该项研究目光可前移至曹操营建邺城之时,并须注意古今计量单位换算的准确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徐畅以唐代京畿地区为例分析认为中古城乡关系是自然形态上“城乡之别”与国家治理层面“非均质统一体”的结合,并提出观念上的城乡之分——“长安傲态”,浙江大学林晓光认为在“城乡”与“都城”的研究之间,要注意标准的统一和个案的普遍性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张天虹综括文献、考古及躬亲考察所得,细致规定了唐幽州城的城址和范围,并从“坊”与“坊名”切入进行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蒋爱花认为其提出了城坊与“幽州学”研究的新路径,也指出城坊更名的时间是否统一值得商榷。中国人民大学王静以王处存家族的崛起为例探讨了唐代军事制度演变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影响,福建师范大学李永强调了此类个案研究的异质性问题。清华大学管俊玮构现了中晚唐长安道教郄式师门的沉浮历程,并以此折射了唐廷复杂的政治格局,同校孟献志认为文中对道教“政治型”和“技术型”的分野有待更加明晰。

综合讨论。在南开大学王安泰老师的主持下,与会学者对一天的讨论中言犹未尽之处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作为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的首届尝试,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中古都市与社会的研究注入了新鲜力量。(路锦昱供稿)

22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