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希腊化文明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通讯员 王潇 摄影 王念一)2018817日至20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丝绸之路上的希腊化文明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学院举行。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维克森林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高师和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敦煌研究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此次会议是杨巨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研究计划之一。课题组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尤其是常年在中亚和阿富汗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或丝路钱币、丝路宗教艺术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追踪国际研究前沿,进行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对话,集中探讨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而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

18日上午9点,会议正式开幕。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赵桂敏研究员代表学院向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南开大学和历史学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世界史系主任陈志强教授在致辞中对杨巨平教授将亚历山大东征与丝路开通相联系、一直秉承文献与考古“二重证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给予高度评价。《历史研究》副主编舒建军研究员肯定了“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选题的史学理论价值。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皮埃尔·莱赫什(Pierre Leriche)教授代表与会学者对会议表示了诚挚的祝贺。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理查德·塔尔伯特教授向历史学院赠送了6本他自己撰写或主编的古代史著作,付成双副院长代表学院接受赠书并向塔尔伯特教授回赠了纪念品。院长江沛教授正在国外访学,主持人杨巨平教授在开幕式上转达了他的欢迎和祝贺。

在会议主题发言中,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莱赫什教授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的特尔梅兹古城的发掘现状和成果;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以文献资料分析了大夏、贵霜与月氏三者的历史关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塔尔伯特教授以丝绸之路研究中的地图为主题,强调了制图与地理学材料对于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性;英国牛津大学古典艺术中心主任Peter Stewart博士以罗马艺术因素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为线索,探讨了犍陀罗和新疆营盘出土的纺织物材料中的图案之间的联系。中央民族大学肖小勇教授和我院杨巨平教授分别以“新疆发现的希腊化遗物”和“‘希腊的神’在中国”为题,探讨了古代中希文明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互动。

专题讨论分为五个环节。专题一以希腊化城市与丝路城市之间的演变为中心,对相关的重要城市遗址作了个案分析;专题二以丝路希腊化钱币为主题,集中探讨了丝路与希腊化世界钱币研究的相关成果;专题三以希腊化艺术在丝路的传播为主题,以艺术遗产为对象,揭示其背后的多元宗教文化内涵;专题四以希腊化文明遗产在中国为主题,集中探讨了明显含有希腊化特征的犍陀罗艺术在中国境内的传播和演变。专题五则是对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文明互动背景的探讨。

在会议闭幕式上,杨巨平教授特别邀请几位著名国际学者为项目进展慷慨建言。学者们一致表示将全力支持项目的完成,并愿意接受更多的在读博士到他们的大学继续深造。

本次会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学术交流,每位学者发言30分钟,会期三天,晚上也有讨论,给中外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平等的学术交流时间;第二,原定中英文为工作语言,但与会者的发言和提问以英语为主,大大提高了中外学者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学术互动积极、主动、坦诚、深入,课题组成员充分听取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和指导,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