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芬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79)


2018920日晚,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淑芬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在历史院天挺阁做了题为“唐宋时期玄奘的圣化及其图像”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报告由历史学院、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夏炎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夏老师首先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刘淑芬教授的研究领域及研究动态,紧接着,刘老师从她自己如何踏入玄奘研究为引,以玄奘生前身后为线索,为我们带来一场历史研究的学术盛宴。

刘淑芬老师的疑惑——玄奘作为唐代家喻户晓的高僧,却极少出现在唐代的诗文集中。以此为引,刘老师展开了对玄奘生平事迹的全面考察,发现在永徽六年,旧臣玄奘列入监视,“监共译经”,失去人身自由。他的最后十年,全部是在朝廷的指定轨迹中生活。即使在圆寂之后,作为对唐朝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高僧,在其葬礼上,竟无任何官员出席,甚至在几年之后“发棺改葬”。通过探微索隐,刘淑芬老师认为这不仅因为玄奘作为太宗旧臣,与长孙无忌等人交往过密,还因为受玄奘菩萨戒的杜正伦其侄杜求仁参加了徐敬业领导的反武战争,以至于玄奘本人成为武周政治上的禁忌。玄奘去世94年后(乾元元年),其塔院兴教寺才出现,且直至开成四年才有塔铭,此时距离玄奘去世已经175年。

然而玄奘在唐代的地位并未一如既往的像其最后十年一样,刘淑芬老师认为在唐代已经出现了玄奘圣化的潜流。贞观十九年,玄奘抵达长安时,数十万僧俗礼敬,史称“如值(弥勒佛)下生”。龙朔三年(663),即玄奘圆寂的前一年,在益州的道因法师碑上记载“奘法师道轶通贤,德邻将圣”,将玄奘提升到“将圣”的高度。在另一位高僧窥基的塔铭上,镌刻着“三藏法师玄奘者,多闻第一”,在佛教中,被称为“多闻第一”的则是传承释迦牟尼般若经的阿难尊者。中晚唐时期,也出现以玄奘之名宣扬的中国撰述经典(疑伪经典),如《大辩邪正经》、斋仪如十斋日、礼拜法如〈十二月礼佛文〉,以及和玄奘相关的深沙神信仰的流行。

由唐及宋,刘淑芬老师从图像、文物和遗迹入手,继续阐述玄奘在宋代的圣化。首先是宋代壁画中玄奘的“屈二指”形象,“玄奘左手执经当胸,右手当胸,小指头相捻”。从南北朝以降,佛教界对于手势和证果关连已形成一定的看法,如南齐武帝建康释法匮去世“手屈二指,众咸悟其得二果”。其次是高僧与明君组图。《类编长安志》中长安城南重云寺正殿东壁间,王思温画太宗与三藏对谈。此外,刘淑芬老师在宋代的佛教壁画中发现,玄奘身后往往伴随着神圣的光环。最后,刘淑芬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宋朝和同时期的日本为了纪念玄奘而建立的宗教文物,包括般若台、宋本《五百罗汉图》等。其中,般若台是为了收藏玄奘译最重要的经典《大般若经》,《五百罗汉图》中将玄奘视为罗汉。

报告完毕,夏炎教授和在座的多位同学与刘淑芬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讲座在大家的热烈鼓掌中圆满结束。(李国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