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下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人气爆棚,南开大学暨历史学院荣誉教授冯尔康先生做客第100期南开史学名人讲座,与历史学院师生畅谈六十年治史心得。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主持,学院王利华教授、张思教授、卞利教授、余新忠教授、闫爱民教授和张传勇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李学智教授、罗艳春副教授,天津人民出版社韩玉霞编审以及院内外本科生、研究生80余人聆听了讲座。
冯尔康先生首先回顾了其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求学经历,感恩郑天挺先生的提点与教诲。冯先生从“史学工作者为什么研究历史,用什么态度和方法治史,这种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谈起,讲述其对于“求真、求新、求用”的实践和体会。在冯先生看来,独立思考是人类的本能及谋生手段,更是学术研究的前提。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学者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部分地失去独立思考意识及能力,进而依据主流意识进行判断和学术研究。但是冯先生认为学者应尽量保持独立思考态度,力求思想解放,历史学研究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精神之下,才能达到“求真”的目标。
接下来,冯先生结合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史兴起的背景和情况,讲述其对于史学“求新”的看法。“求新”通常讲求新观点、新课题、新发现,但在冯先生看来史学求新应更强调新方向和新领域。传统史学主要内容是政治史,而近代以来,政治史、经济史及文化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三大块,史学的研究范围相比于传统史学已是大为开拓。70、80年代,冯先生开始注意并思考“什么是社会史、社会史研究能否成立、如何进行社会史研究”等问题,并且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力图在跨学科视野下开展社会史研究。1986年,在历史系主任刘泽华教授支持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历史研究》杂志社、天津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呼吁进行社会史研究。冯先生在会上报告时提出:“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开展,历史学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出现繁荣局面”。这一预言为后来的社会史和中国史研究蓬勃发展所证实。
冯先生鼓励大家关注时代发展,捕捉时代中健康和积极的因素,进而尝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一点上,冯先生也是积极践行,他写作《信息时代治史方法浅谈》(刊发于《人民日报》2017年7月31日第16版)一文,讨论信息时代中“史学研究需要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提升研究质量?怎样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等诸多问题,并于2016年底在历史学院举办了《信息时代史学研究法点滴谈》的讲座。
最后,冯先生以“治学不倦不辍之勤奋与甘坐冷板凳”为题讲述其搜集资料及学术研究的经历。冯先生回忆起他在学习阶段,不分工作日、节假日都钻进南开大学图书馆,还多次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故宫图书馆等地查阅文献资料。除了阅读图书馆或档案馆中的文献资料外,冯先生称其在80年代受到社会学及人类学的影响,去到江西萍乡、安徽祁门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搜集珍贵史料。冯先生继续讲述了其在退休后的研究情况,在2017年他介入新的研究领域,关注西方传教士、天主教与清朝政治关系,并出版《尝新集》一书。
讲座结束前,多位同学提问并与冯先生进行交流。
在持续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冯先生为师生讲述了其六十年的治史心得。先生精神矍铄,幽默风趣,讲座氛围轻松愉快,但内容又是满满的“干货”,让大家受益匪浅。会后,同学们仍兴致不减,继续向冯先生请教并请求签名留念。
(向亚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