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3日下午,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AHRAC)和美国历史学家协会(OAH)联合主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承办的“自‘哥伦布大交换’以来——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历史变迁”研习营在南开大学正式开营。堪萨斯大学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教授、博伊西州立大学历史系莉萨·布雷迪(Lisa Brady)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茂信教授、社科院世界史所徐再荣研究员及高国荣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侯深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费晟副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付成双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丁见民教授以及研习营全体营员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董瑜副教授主持。
梁茂信教授率先在开幕式中致辞。他指出,此次研习营是过去六年来首个关于环境史的研习营。此外,多个中方学者围绕着环境史开展的主题报告会极大丰富研习营的内容。他对研习营主讲教授莉萨·布雷迪表示诚挚感谢,并勉励参加研习营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同学多与老师们交流。随后,布雷迪教授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会分享美国环境史创建、发展及最新动向、农业、环境保护主义、环境史的广阔意义及其运用等相关内容,并与学员探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及其意义。丁见民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自1964年设立以来的发展概况,并简要介绍中心当前主要成员及其研究状况。他向美方主讲布雷迪教授、其他与会嘉宾及研习营营员表示热烈欢迎,预祝此次研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付成双教授的主持下,各位学者依次开展主题报告。梁茂信教授对美国历史上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深入解读。徐再荣研究员从科学和政治两个维度探讨了全球变暖问题。费晟副教授阐释了1790年至1920年间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的生态交流。梅雪芹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经历分享了她对环境史理论的思考与实践。高国荣研究员详细论述了水土保持在美国的缘起。侯深副教授对美国环境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了深刻反思。
本次研习营吸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近30所高校的老师与同学参加。在接下来的5天中,研习营将在主讲教授莉萨·布雷迪课程的引导下,围绕环境史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动态展开深入学习与讨论。
(供稿人:牛丹丹 许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