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阳光教授做客“南开中古石刻资料研读班系列讲座”



 

20191011日上午10点,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毛阳光教授受邀做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历史学院117会议室(饮冰室),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近年来流散唐墓志的整理与辨伪”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是“南开中古石刻资料研读班系列讲座”的第二讲,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出土资料与汉唐史研究学科组主办。夏炎教授主持讲座,西安碑林博物馆王庆卫副研究员,三峡大学朱华博士,学院王安泰副教授、沈琛博士参加。学院中古史专业相关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二十多人到场学习。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夏炎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毛教授的学术经历与成就。毛教授目前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唐代墓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主编有《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等书,在本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教授的此次讲座,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近年来流散唐代墓志的收藏情况,主要以洛阳周边的各个民营博物馆为主,兼及一部分其他地区的收藏机构。毛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所在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唐代墓志的收藏情况。之后,他还介绍了洛阳周边其他博物馆唐墓志的收藏情况,包括龙门博物馆、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九朝石刻文字博物馆、偃师张海书法艺术馆、洛阳河洛艺术博物馆等等,尤其是重点介绍了它们的代表性藏品和收藏特点。随后,他又介绍了其他省市一些收藏流散唐代墓志的机构以及各地民间收藏家流散唐墓志的收藏情况。最后,他还向大家展示了部分新见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流散唐代墓志。

在第二部分,毛教授总结了学术界对于流散墓志整理编纂方面的思考。毛教授认为,今后的流散唐代墓志整理工作,要特别注意相关数据的完整,以及图版与文字的结合。当然,想要做到墓志相关数据的完整,难度实际很大。流散墓志与正式出土墓志相比,来路不明,只能尽量去完善数据。至于图版与文字的结合,则十分有必要。太大的墓志,图版会不清晰,细节不清楚,需要有录文作参照。如果单纯收录文字也有问题,录文错误难免,水平差的错误会更多,必须同时配上图版,以给读者核对拓片的机会。此外,毛教授还对流散墓志整理过程中碑别字的处理、注释与校注、编纂人名索引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第三部分就是流散唐代墓志的伪品问题。毛阳光教授将流散墓志的作伪情况分为翻刻墓志、翻刻并改刻、原石改刻、伪刻四种类型。由于多数作伪者不具备相关知识,为了避免露马脚,大多数伪志都是翻刻唐代墓志原石,翻刻成为目前唐代墓志作伪最常见的类型。在翻刻过程中,为了攀附名人以提高价值,又偶有在翻刻基础上增添、改动部分文字的作伪。与这种手段类似,还有直接在真正的唐代墓志原石上增添改动文字以作伪的。最后一种作伪类型就是伪刻,即凭空制造一个假的墓志。一般这种作伪或是照搬唐墓志的内容加以裁剪拼接,或是完全臆造,因此多数内容存在职官、地理、年代错误等硬伤,容易露马脚。对于各种伪品,毛教授给我们研究者的建议是,只有原石改刻一类,经过去伪存真的辨析,可视作原石外。其他的即便原样翻刻,也属于伪品而不能使用。毛教授还列举了目前已出版图录中常见的有问题的墓志,以及刊物中所见问题墓志。最后,他简要地介绍了一些鉴别问题墓志的方法。一是通过书法风格鉴别;二是通过墓志上的锈蚀和风化痕迹来判断;三是通过墓志的内容,这一种鉴别手段主要用于伪刻。

在讲座的最后,毛教授强调,对于伪志的现象,也不必草木皆兵,目前刊布的唐代墓志绝大多数是没问题的,伪品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流散的唐代墓志虽然来源不明,但只要经过认真的辨析,并不影响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而在整理研究唐墓志的过程中,不必过分追求新资料,只有打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基本功,在充分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新出墓志石刻资料的作用。



讲座结束以后,各位老师与同学还针对墓志石本与传世本的区别、北朝墓志辨伪、墓志的整理出版、如何根据风化痕迹辨伪等问题,与毛教授展开了交流。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增进了对流散唐代墓志的保存、整理与研究现状的了解,初步学习了流散墓志辨伪的方法,为今后结合墓志资料进行唐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供稿: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