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张森根研究员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吴洪英研究员应邀做客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在历史学院天挺阁(127会议室)分别发表了题为《简评我国的拉丁美洲研究和中拉关系》、《“一带一路”与拉丁美洲对接》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董国辉教授主持,韩琦教授、潘芳副教授和历史学院的三十多名研究生参加此次活动。
吴洪英研究员关于《“一带一路”与拉丁美洲对接》的讲座主要包括八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导论中,吴洪英研究员主要解读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五条主要线路、五大合作重点、三大原则和近六年来主要成绩;接着,吴洪英研究员从国内外环境、最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内涵等方面阐释“一带一路”最初不包括拉美地区的原因;继而论及拉美参与“一带一路”的三个阶段,经历了从“局外人”到“关注者”,再到“参与方”“共建者”的过程;在第四、五部分,吴洪英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拉美国家对“一带一路”所持有的“造福全球论”、“拉美机遇论”、“区域合作论”和“新殖民主义论”等四种观点,以及“渴望参与”、“务实合作”、“谨慎观望”和“冷淡旁观”这四种态度;在拉美对接“一带一路”的可行性和路径方面,吴洪英研究员从历史“基因”、现实需求和美国因素三个角度进行剖析,提出中拉对接的路径主要在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同时,中拉对接上也面临着地理、政治、经济、民意等方面的挑战。
张森根研究员在讲座中首先简要回顾了新中国以来我国拉美研究事业的发展历程,将我国学界对拉美研究的历史划分成酝酿、启程和起飞三个阶段,并分别介绍了不同阶段在理论依据、研究主题及学术表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认为通过40年的努力耕耘,我国的拉美研究从原始、稚嫩、粗糙之学逐渐走向初步成熟,从冷僻之学成为显学。其次,张森根研究员分享了他对当前国内拉美研究领域一些问题的思考:第一,当前拉美研究要想获得真正成熟,仍需要一代代学者的继续深耕;同时,学界内部还应当积极开展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提高拉美研究的总体水平。第二,对拉美现代化道路成败、结果与水平的评价仍需斟酌,对拉美变化的原因剖析有待深化。第三,在促进中拉关系的合作与发展中,学者们应当看到中国与拉美的差异化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有长期努力的准备,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第四,当前拉美领域的专业人员应当做好三件事:研究、翻译和报道,即R-T-R。研究和立项是基础,我们对研究工作要有敬畏之心,要做大学问、真学问;翻译作品对于国内学者来说也是不可或缺,对我们深入领悟拉美更有直接影响;当前国内对拉美的报道严重不足,使我们对拉美的认识缺乏直观性和时代性。此外,张森根研究员还为在场学生们推荐了六本有关拉美常识的入门书籍,期许同学们能打下扎实基础,毕业后熟练地走上R-T-R工作岗位。最后,张森根研究员总结了近年来中拉关系发展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为未来五到十年内中拉关系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讲座结束后,董国辉教授概括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并对两位研究员的到来与真知灼见表示感谢,拉美中心的学生们积极向两位讲座嘉宾提问,并一一得到细致解答,师生们互动频繁,氛围活跃,讲座在全体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肖亚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