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第25、26期讲座举行


20191219日下午,“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第2526期学术讲座在历史学院饮冰室举行,我院新入职教师王音博士和沈琛博士,分别为师生带来了两场讲座。学院夏炎教授、刘尊志教授、王安泰副教授以及中古史相关本、硕、博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此次讲座由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

第一场讲座题为“北朝晚期的墓室空间布局与政权的礼制建设——以北魏洛阳时代至北齐的都城墓葬为中心”,由王音博士报告,王安泰副教授主持。王音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便是结合考古学与历史学的专业知识,对北朝后期政权的礼制建设状况所展开的研究。

在讲座中,王音博士主要梳理了从北魏洛阳时代至北齐的都城墓葬相关形制变化,重点是对墓室空间布局进行类型学分析。她分别介绍了洛阳北魏墓、邺城东魏北齐墓以及晋阳北齐墓的墓室空间布局,具体而言,在每一大类下面,根据棺位朝向、随葬品摆放位置、壁画的有无等等,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类型。在详细梳理墓室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王音博士对北朝后期不同政权的礼制建设进行了考察。她指出,洛阳时代的北魏墓葬反映了北魏迁洛以后的新规制,墓室空间中的西方以及西南角都得到了重视,而这正是北魏严格落实中原传统礼制的反映。到了东魏北齐时期,洛阳时代原本流行的墓室布局方式失去了主流地位,但在上层统治者中仍有反映。这说明,尽管北齐统治者号称推行反汉化政策,然而在墓室空间布局上,仍多因袭北魏洛阳之制,只是贯彻力度大不如前。


二场讲座题为“吐蕃统治下河陇地区的民族与文化变迁”,由沈琛博士报告,夏炎教授主持。沈琛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要从事敦煌学以及吐蕃相关历史的研究。

讲座伊始,沈琛博士首先介绍了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河陇地区的民族、文化状况,并与吐蕃帝国崩溃之后该地在政治、民族、文化上的历史走向作对比,指出了吐蕃统治前后该地民族文化的巨大反差,提出了“吐蕃统治时期河陇发生了何种变化”这一问题。接下来,他从民族与文化这两个视角出发,对于吐蕃时期河陇各地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论述。在民族上,整体而言,主要是蕃浑羌龙诸族的内迁以及汉族的外迁这两大方面。而民族的迁徙又促进了河陇地区的文化变迁,形成了吐蕃治下新的文化格局:原本的凉州衰落,沙洲成为河陇地区新的汉文化中心;河西则主要是蕃戎杂居下的佛教遗存;河湟成为蕃汉文化交汇之中心。

两场讲座结束后,夏炎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举办的初衷,希望以此为契机,增进新入职教师与师生间的了解与交流。接下来,各位师生就一些相关问题与两位报告人展开了讨论。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收获良多,加深了对相关知识与研究方法的了解,为今后学习和研究中国中古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