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下午三点,日本金泽大学人间社会学域古畑彻教授做客“南开汉唐史研究讲座”,做了题为“为何靺鞨、渤海是北狄?”的学术演讲。讲座由王安泰副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金泽大学人间社会学域安部聪一郎教授、学院沈琛老师以及中古史专业的本硕博同学。
古畑先生以其新著《渤海国是什么》作为引子,首先介绍了靺鞨民族以及渤海国的地理位置,之后展示了从《后汉书》到《新唐书》的正史中的北狄传、东夷传以及《通典》《唐会要》的相关记载。古畑先生指出直到唐初靺鞨均被划为“东夷”,而9世纪初已有了将靺鞨视作“北狄”的认识,古畑先生希望对这种变化作出解释。在中古时期的知识体系中,一部分的“东夷”受中华文明的影响,而远方的“东夷”则是中华文明尚未传播到的未开化的部族。“北狄”则被视作侵略中国的心腹大患,并以游牧业为生。从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角度看,靺鞨、渤海更接近与“东夷”而非“北狄”。
古畑先生认为靺鞨在唐朝的眼中从“东夷”变成“北狄”,可能由于靺鞨、渤海的动向对唐朝处理“北狄”问题十分重要。为论证这一观点,古畑先生回顾了靺鞨与突厥、契丹、奚等“北狄”的关系,指出靺鞨各部以及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长期游走于唐朝与“北狄”诸部族之间,这促使唐朝将其纳入“北狄”范畴。
讲座结束后,古畑彻先生对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渤海国与新罗的关系、渤海国与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的关系、渤海国与粟特人关系、辽宁省朝阳市出土辫发石俑的族群归属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解答。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