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中的疫病史阅读:四校师生共读三本医学史著作



322日下午,“说出你的学问”活动与伯苓班读书会整合后以网络对话的方式进行,邀请到2016级历史学本科生王思达、2016级历史学本科生孔帅、2017级世界史本科生敖雨骁三位同学作读书报告,分别由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唐子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曾婧、伦敦大学学院科学与技术研究系硕士研究生申枢汇进行评议,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和丁见民教授最后进行了精彩点评。

王思达同学在对《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研究》进行简介后,对医疗疾病史的学术史进行梳理。他认为,本书在对医学界的医史研究以及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界中出于对人的关怀而兴起的医疗疾病史的整合上的开拓性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本文中一些问题,如过于依赖数理统计的方法反而使人隐没在数据之后,以及一定程度上缺少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大疫下的疫病史的思考,王思达引用陈寅恪困居香港时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感悟的:“然其中颇复有不甚可解者,乃取当日亲身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指出在面对正在亲身经历的现实事件时再去看历史中相似的史事更能够产生共情,并且对于个体生命进行了思考。

评议人唐子阳同学指出,该读书报告需要对原书的论证逻辑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以及可以增加对作者整体学术脉络以及本书在作者学术脉络中的地位的梳理。而对于王思达提出的本书的结构化的问题,唐子阳指出余老师在前言即提出了对话的对象不仅仅是疾病、防疫机制与个体生命,而且是现代性,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结构化的倾向。

孔帅同学介绍了《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一书,指出本书以“卫生”的现代性为线索,将卫生置于天津复杂的港口环境之下,揭示了伴随着帝国主义暴力到来,殖民医学的移植,中国的卫生含义从传统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洁净以及民族适应性的概念。并且归纳了本书在新文化史视角下对卫生概念的来源及卫生话语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视角下的卫生行为规训、城市史角度下的卫生行为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等方面的创新。孔帅也指出本书仍然是传统的以西方经验为标准来考量中国的“现代性”模式,而当前的研究则更强调从当地传统社会的角度来考察不同的现代性。

评议人曾婧同学指出该书评对于本书的介绍过多而评议较少,建议孔帅补充卫生史方面的学术史梳理。针对本书,曾婧肯定了作者将卫生史、城市史、新文化史等视角整合的功力,以及在书中所展现出的国际视野,同时也指出作者本文虽然立足于天津但对于天津的史料运用不够,更多是在印证其理论,指出本书更多是思考卫生概念的演变。

敖雨骁同学分享了《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的读书报告,他首先对“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帝国转型”以及晚期古代研究领域兴起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其次对本书结构和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敖雨骁介绍了本书提出的“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认为结合传统历史材料和“自然档案”,以气候、疾病解释历史,是其主要创见。在史料运用方面,作者广泛采用了古代医生、演说家、农学家、博物学家、地理学家、古典作家和教父作家的作品,并大量使用了铭文、纸莎草纸文献、古代遗迹等地方性材料并大量使用了“自然档案”和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了作者对于古代文献存在一些误读。最后,敖雨骁对瘟疫与古代社会的关系和瘟疫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评议人申枢汇同学认为,本书涉及到了瘟疫期间基督教的互助组织如何影响了古代罗马世界,通过灾害和疾病的视角发展了古代晚期研究。对于敖雨骁的书评,申枢汇肯定了其对于史料的关注,并建议除了按照章节介绍内容之外也可以用一些贯穿的线索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问题意识。在史料方面,评议人对于本书所利用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地质、气候、生物考古学方法的一些问问题也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余新忠教授在占评中指出,本次读书会的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将历史阅读与现实思考联系起来。他首先肯定了三位报告人与三位评议人的批判性思维,随后指出,今天医疗史在整个历史学界还是一个相当冷门的学科,一些研究尚未内在到人的精神世界。新冠受到关注以来已有两个多月时间,其间疫情的变化纷繁复杂,往往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及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现象,也要看到瘟疫在历史中的影响——瘟疫对我们人类的危害除了直接对身体上的,还有恐慌、医疗资源不足等造成的次生灾害:精神创伤、社会问题,这些也是之后研究的方向”,余老师启示大家要思考如何能够对暴露出的不足进行反省,要深入对人的身体世界、精神世界的探讨与研究,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

丁见民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以供同学们思考:首先是现代性的问题。丁老师指出,现代性是当下的主流话题,而这个问题之中还存在着殖民主义的问题,其背后是权力关系的问题,它揭示的是殖民与控制。老师以一本自己最近正在阅读的书为例,指出以往对于美国南部奴隶制之下的权力关系的研究,更多体现在奴隶主的权力关系体系,而较少关注奴隶制之下黑人的行医者和黑人患者如何打造区别于正统之外的黑人的医疗的体系,如何通过某些医疗的方式实现对奴隶制的反抗。“讲现代性时过多地讲有权力一方对另一方的规训与控制,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被动的情况下被控制一方如何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改变权力关系”。

其次,丁老师指出理论和方法更多是工具性的。老师以第三本书为例,认为本书将气候的因素、环境的因素融入到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的解读之中,其新颖之处在于对于传统话题的重新阐释。

此外,在医疗史研究方面,老师指出要研究医疗史首先要懂得生物医学基本的知识,但也需要认识到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不是纯粹的二元对立,不能彻底分解开来,二者具有共性。

在疫情持续向好但仍须严防的形势下,倡导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维,从历史的阅读和思考中同时观照现实重大问题,是此次活动给予同学们的最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