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下午16:00,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20级新生线上见面会暨“四史”口述史经验分享会举行。这是历史学院迎新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也是历史上首次在新生报到前举办的学术活动,为接下来的新生入学教育划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次活动采用腾讯会议直播形式进行,近200人参与此次直播。
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尧向全体新生致欢迎辞。在简短的讲话中,张尧向全体2020级新生加盟史院大家庭表示热烈欢迎,指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史学重镇”,并提出希望新生借助完成暑假作业的机会,努力学习“四史”,提前了解学科特点,获得前所未有的学术体验。
历史学院辅导员梁金、历史学院17级本科生刘思佳分别作为新生辅导员和朋辈导师与大家见面。梁金老师工作多年,对学生十分了解。刘思佳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工作经验丰富,曾担任学院主要学生干部。两位辅导员对新生表示热烈欢迎,期待在历史学院与大家相遇。
在有关“四史”的学术分享环节,中国史专业马思宇老师深入介绍了历史学的含义与作用。他指出,历史学是一门有自身规范的,在长期学术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身逻辑的,同时具有一定门槛的学问。马思宇希望新生可以迅速完成从外行向内行的转变,对历史学具有足够的认识和敬畏,认识到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和逻辑起点。他提到了法国著名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称其在面对历史学的作用问题中提出的真知灼见“只有一门学科它既要研究已死的历史,又要研究活着的现世,这门学科该如何命名,历史这个名词是最为合适的”是对历史学作用的最佳表述。
关于历史学家,马思宇提出,真正的历史学家不是呆坐在书屋中把书本读死的人,而是面对生活这本书把历史读活的人。此外,他在讲述个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心理历程中表示,随着老师的引导与自己的研究不断深入,相较于古人的生活,他更关心历史与现代的关联。他认为,理解所处时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对马思宇而言,历史不是完全书面的,而是活的,而对于如何将历史读活,马思宇老师提出了三点方法:一是尊重事实,尊重逻辑,二是不盲目,不跟风,不人云亦云,三是勤思慎问笃行。对于四史,马思宇提出“四史就是党、国家和时代的成长史”,他希望新生可以通过对四史的学习,训练收集材料、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最后,马思宇向新生推荐了杨祥银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和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并对新生提出了三点忠告:勇于尝试不虚度:坚持读书独立思考:享受成长,直面生活。
随后,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邓凯夫与2018级本科生于之雯,为新生们带来了关于口述史的经验分享。
邓凯夫在这次经验分享中,从自己带队完成的有关武汉市某企业退役军人的口述史研究入手,向新同学们引入了口述史探究的定义、意义、要求与选题建议。他提到了唐纳德·里奇的一句话用以定义口述史:“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并且在一开始就郑重地说明,口述史必须具有自己的学术规范,也必须遵守历史学的学术规范。他指出,口述史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还原档案史料无法还原的真实历史。对口述史写作的基本要求,邓凯夫同学提出了简单而基础的观点:要与档案史料互证。
于之雯则将分享重点放在口述史的实践经验上。她指出,在口述史采访中,要抓住访问要点,根据“任务导向、史料先行及其他原则”来选取合适的受访者,设计合适的采访稿,并强调在采访稿的设计中,问题的数量、提问的方式要仔细设计。对于口述史的任务导向,于之雯提出要“以探究已经选好的题目为目标、以完成选题内容的采访为任务”。在采访环节,她强调几个关键词:尊重倾听、自由陈述、高度专注、时间地点、录音设备、追加回访。在整理成文的环节,她提出要拥有批判性思维、文字资料需要互证和尊重原始性这三点要求,并提出了基本的学术写作规范。最后,她分享了自己对于口述史的感悟,认为口述史研究需要我们做到视角下移,去体悟生命历程,用人文情怀与历史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