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史学名人讲座(130):汪朝光研究员纵论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趋向



2020112日下午2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世界历史》杂志主编、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汪朝光先生应邀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第130讲,在历史学院天挺阁(127室)做了题为《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趋向》的学术演讲。江沛院长、贺江枫副教授分别主持了讲座,赵学功教授、王美平副教授、王薇、马思宇、郭宁讲师及数十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汪朝光先生首先以“怎样看待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为开场白,分析了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他认为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抗日战争史研究需要关注二战史的研究,二战史研究同样也需要关注抗日战争史研究,我们在观察、研究抗日战争史时,需要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继而,汪朝光先生结合中国二战史、抗战史研究的历程,分析了中国二战史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特点。他认为中国的二战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却有自己的特色,如以通史为主;突出东方战场;对二战起源等问题的研究等。他指出,未来中国二战史研究的发展,需要研究者开拓眼界,掌握更多的史料,将中国的二战史研究融入世界主流。

在谈到中国抗战史研究的特点时,汪朝光先生指出中国抗战史研究具有纪念和现实意义,以及容易受政治、网络等外部因素影响的特征,中国抗战史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有关抗日战争的综合性、高水准的研究论著仍然不多;缺乏国际视野;高质量的军事史研究尤为缺乏等。


鉴于目前研究的不足,汪朝光先生认为未来中国抗战史研究的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其一,要广泛搜集各种档案文献资料。其二,要着重在时间方面的战前战时战后、空间方面的大后方、根据地和沦陷区等方面,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深入研究,尤其应注重军事的战场研究、社会的长程研究、政治外交的多样化研究、沦陷区的全方位研究。其三,要注重抗战史研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国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发挥中国抗战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汪朝光先生的讲座对中国抗战史与二战史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推动中国抗战史与二战史研究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极具启发性。在交流互动环节,马思宇讲师向汪朝光先生请教如何打通二战史与抗战史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汪朝光先生从研究视角与方法方面做出了细致的回答。

最后,贺江枫副教授代表在场师生及历史学院向汪朝光先生表示了衷心感谢,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与汪朝光先生交流的机会。

         (张吉玉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