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涛研究员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131)



2020111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主编夏春涛研究员应邀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131讲,以太平天国研究:从显学到绝学为题进行了学术演讲。历史学院王先明教授主持讲座,余新忠教授、孙卫国教授、朱洪斌副教授、刘晓琴副教授、崔岩副教授、彭贺超副教授、王薇副教授、秦丽助理研究员及6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夏春涛老师梳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讲述了其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结合自身治学经验探讨了其中的基本问题,评价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前景做出了展望。

太平天国败亡以后,在清廷的官方意识形态下,这一运动被全面地否定。而至辛亥革命前夕,它又被视为民族革命,获得了新的含义。国民政府继承了这一话语,并以政权力量予以强化。在这一背景下,太平天国研究拉开了序幕。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依次展开,史实的考订与重建工作也迈出步伐,对这一运动的认识与评价也得到进一步讨论。萧一山、郭廷以、简又文、罗尔纲等一批学者是这一时期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唯物史观的引入为太平天国研究带来新的发展,其性质被重新定义。范文澜、胡绳等学者评价其为反封建的农民战争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的巅峰。这一运动的纪念意义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重视与运用,更推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相关资料得到大规模的整理与出版,史实考证进一步推进,研究课题极大扩展。甚至普通大众也投入到该领域的讨论之中,太平天国研究成为显学。与此同时,在港台地区、以及日本和欧美的中国学研究中,太平天国也成为热点的问题。

文革期间,太平天国研究陷于表面繁荣,实际混乱的状况之中,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再一次得到迅猛的发展。研究群体极大地扩展,高水平研究活动不断召开,并成为中外史学交流的排头兵。曾经被视为禁区的领域得到讨论,过去教条化、简单化的研究倾向也得到了纠正。研究进一步深入,形成专门之学,方法、范式趋于精致。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平天国研究却日益萎缩,学术团体缩小,学术活动减少,也愈少见到专攻于此的青年学者,这一领域不可否认地面临着衰落,日渐成为绝学

不仅如此,出于自身对特殊时期的思想的反感,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名,不断进行翻案妖魔化洪秀全等历史人物的现象也开始在哲学界和文学界出现,并影响到史学研究。特别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问题出现极大的起伏。针对这一现象,夏老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唯物史观是客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理论,必须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反帝反封建,而太平天国正是反帝反封建的开篇,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与要求。对于太平天国的性质讨论和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置于这一框架中进行,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避免过度美化与妖魔化的倾向。

太平天国研究的式微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研究相当成熟,较难突破,而学术群体的整体兴趣也发生了转移。恢复该领域往日的繁盛既不可能,其实也无必要。尽管如此,夏老师仍然认为,太平天国研究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依据近三十年不断发现的新资料推陈出新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他提倡近代史研究应当重回政治史,也要重回晚清史,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历史理论的探讨。所谓历史理论,是指阐释历史的理论,不同于关注历史编纂与书写的史学理论。探讨历史理论应当做到宏观解释与微观研究的结合,也要特别重视历史对社会现实的应用意义。讲座的最后,夏老师以海外学界近三十年中关于太平天国的两部研究为例(《天国之秋》与《躁动的亡魂》),再一次强调了历史理论的意义与价值,并鼓励青年学者自觉担当,推动太平天国研究、近代史研究以至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演讲结束后,夏老师与在座师生就封建残余问题、清廷筹备夷务与太平天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期南开史学名人讲座最终圆满落下帷幕。

                 (通讯员:王思达 摄影:祝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