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下午,青海师范大学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常顺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作了题为“十六至十七世纪前期蒙藏互动关系与明朝”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孝荣教授主持。通过腾讯会议形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马子木副教授等近二十位师生在线下,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南通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以及美国堪萨斯大学等高校九十余位师生在线上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杜教授首先指出,自16世纪开始,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蒙藏两大民族之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了密切的政治文化互动关系,而这个互动关系的展开几乎把整个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勾连在一起,对相关的区域、民族,包括此后清朝大一统国家的建构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两个问题:
1. 蒙藏民族互动关系,对明朝产生了什么影响?边疆地区的这些历史变化,对于王朝历史有什么意义?
2. 明朝对其所承受的蒙藏民族互动关系的影响,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或者是应对?
接下来,杜教授从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从“北虏南番”到“南北皆虏”:明朝“北拒蒙古,南捍诸番,俾不得相合”战略格局的瓦解。
在这一节中,杜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明朝这一战略格局的部署及瓦解。杜教授指出,明初明朝所采取的这一战略,意图在于阻隔蒙古和西北各族,主要是藏族之间的联系,防止两者声息互通,在政治上、军事上彼此为援,达到其孤立蒙古的目的。这也是明朝吸取了汉代西羌匈奴彼此联结呼应,以致中原王朝两面受敌的历史教训。但伴随着正德以后右翼蒙古势力向青海暨西番地区的扩展,这一格局渐告瓦解了。此外,杜教授详细讲解了明朝这一战略实施的核心部署等问题。
二、蒙古部落的“抢番”“收番”(蒙藏互动的冲突面相)与明朝的应对之策。
杜教授首先为我们解释了“抢番”“收番”的具体内涵。所谓“抢番”,即蒙古部落抢夺、掳掠诸番部落孳畜财产、人口至草场;而“收番”则是指蒙古部落以武力威胁、武力征伐的手段,控制诸番部落,收为己用,供其驱役。指出,蒙古部落的这些活动,使得明朝的西北边防遭到破坏,“藩篱”溃失,严重挤兑了明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控制力和影响力,以致“番达合势”。直到“洮河事变”,明朝一改过往对蒙古“抢番”“收番”退让、放任之策,争取部分番族部落复归明朝,对蒙古部落对西番地区的扩张势头有所遏制。
三、蒙藏宗教互动关系(蒙藏互动的融合面相)于明朝的态度。
杜教授指出,以俺答汗和第三世达赖喇嘛在西海仰华寺会面与结盟为历史起点,以格鲁派为主的藏传佛教大规模的传入蒙古地区,蒙藏两族由此形成了更具政治文化深度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藏传佛教开始向蒙古各个地区广泛流播成为全民信仰。另一个方面,蒙古的军事政治势力则以格鲁派的“檀越”“护法”的角色一步一步地深度介入到青藏高原藏族的政治生活。在此期间,明朝方面基于自身的立场,对蒙古接受藏传佛教信仰,采取了乐观其成、积极推动的态度,而又基本上抛开了对“番达合势”的顾虑和担忧。明朝这一态度,是冀望佛教“戒杀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说教,可以改变蒙古民族彪悍善战的习性,从而息除边患,稳定边疆。明廷因之对俺答汗、扯力克等奏请准予三世达赖喇嘛通贡,封赐三世、四世达赖喇嘛“朵儿只唱”名号等予以积极回应,并助力蒙古的佛寺营建,优待在蒙古地区传教的藏传佛教僧人,向蒙古地区派送传经喇嘛、佛经、佛像等。
最后,杜教授总结到,16世纪到17世纪,蒙藏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打破了明王朝“南番北虏”暨隔绝蒙藏的战略格局,严重冲击了明朝在西番地区的羁縻统治体系。右翼蒙古在这些区域几乎取代明朝成为主导性的政治力量。
“洮河事变”后郑洛的经略,并没有能够改变右翼蒙古在西番地区发挥重要政治作用的既成事实,蒙古势力也因之进一步深度介入西藏地区日益复杂激烈的政教斗争。
明朝统治者藉推助蒙古皈信藏传佛教来化解北部边疆问题的举动,可视为后来清朝“兴黄教所以安蒙古”国策的先声,这也是明清间历史承续关系在边疆问题上的体现。
讲座最后,何孝荣教授进行总结,对杜常顺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杜常顺教授,系青海师范大学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西北区域及民族宗教史。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藏学》《佛学研究》等发表论文40余篇,著作有《青海通史》《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元明清时期对藏传佛教僧人的征召与封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