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春研究员访问南开并畅谈“我国科技史学科发展态势”




202151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曹雪涛在服务楼会见了应邀访问我校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曹雪涛对于张柏春的来访表示欢迎,感谢他对南开科技史学科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期待他能够利用出色的学术专长与领导力以及丰沛的学术人脉和资源,发挥南开既有的学科优势,推动南开科技史学科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张柏春对于曹校长拨冗会见深表感谢,表示南开大学是自己景仰的大学,南开史学作为国内的史学重镇,也一直在自己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若能为南开科技史学科发展略尽绵薄,不胜荣幸,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这项工作。我院党委书记赵桂敏和院长余新忠陪同会见。

当天下午,张柏春研究员应邀访问历史学院,并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以“我国科技史学科发展态势”为题发表学术演讲。讲座由余新忠教授主持,来自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及我校师生40余人参加讲座。

余新忠对张柏春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科技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对于南开史学的学科谋划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老师深耕科技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多年,造诣成就突出,他的报告一定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和启益。



在随后的演讲中,张柏春强调,科学技术史是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桥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综合大学促进文理交叉的有效突破口,亦是培养文科学生科学素养和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资源。深入开展科技史研究和学科建设,有助于实现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和科技史在一所大学并存互补、形成南开“大历史学”拼图。

张柏春细致回顾了科技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科技史研究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在1950年代成为一门新学科,并实现职业化和建制化。1978年之后科技史学科与学术共同体发展较快,研究方向和领域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突破。1997年以来,科技史学科建设又有进步,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角色凸显。在学科建制发展的同时,科技史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也在转变,从早期的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为中国文化辩护,到后来的“考证史实与阐释成就”的学术传统,再到尝试科学社会史、文化人类学等方法,科技史研究越来越注重加强文献整理等基础工作,重视科技发展的语境、知识的传播和全球化。

张柏春认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当前,这门学科在中国发展趋缓,布局还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学科发展不均衡,有非常明显的短板;二是与国际学界相比,学术队伍规模小,国际化的带头人少;三是学术研究碎片化、短期化,学科边界模糊;四是大多数成果以中文发表,国际影响力低;五是受高校学科评估的影响,一些大学撤销了科技史硕士点。此外,在国际若干中国科技史研究机构的发展中也面临人才接续的问题和挑战。张柏春认为,挑战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当前的学科发展态势下,南开大学可以谋求长远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逐步发挥南开优势,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



演讲结束后,在场师生围绕文献与科技史研究、科学社会学与科技史的关系、科技史教学学习展开的切入点、中国古代社会的科学等问题与张柏春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主任江沛教授作讲座总结。江沛高度评价了讲座内容,并指出科技史对于传统历史学、学科发展和国民科学素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科技史学科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在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招生等方面切实推动相关工作的展开。

张柏春,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和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是我国科技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先后担任德国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The Partner Group of MPIWG at IHNS)组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供稿:方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