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柱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


2022428日晚,南开史学名人讲座(141)如期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先生主讲,题目为《中国考古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历程—以古代都城考古为例》,由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兼历史学院副院长刘毅教授主持,南开师生踊跃参与,不少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也聆听了此次讲座。

第一部分,刘先生就该问题提出的考古学科发展背景进行了介绍。认为对于历史上许多“形而上”的“大问题”,考古不是“没有发言权”。考古学通过对遗物、遗迹的遗存研究,进一步在“是什么”基础之上,揭示其“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考古学研究所说的透物见人。

第二部分,刘先生以古代都城考古研究作为该问题的切入点。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向更加纵深发展,已不再仅仅局限于都城布局形制的探讨和对比,而是开始揭示造成都城布局形制变化的社会历史发展之内在原因。

第三部分,刘先生从都城的“双城制”与“三城制”、城门门道与道路形制、轴线的“双轴线”与“中轴线”变化、都城“中”之理念这四个方面对考古研究中的“是什么”与“为什么”的学术研究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都城从“双城制”到“三城制”。王国时代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并立,都城为“双城制”;帝国时代,越来越以地缘政治为主,强调“左祖右社”,都城逐渐转变为“三城制”,北魏洛阳城和唐代的长安城都是例证。后来的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更加体现出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

都城的城门与国家观念强化。先秦时期的城门多是“单门道”,楚国出现了两个“一门三道”的城门;帝国时代,“一门三道”的规制形成,如汉长安城的霸城门等;再从“一门三道”发展到“一门五道”,体现了国家理念的强化与深化,例如唐代的明德门等。

都城从王国时代“双轴线”到帝国时代“中轴线”。早期都城的宫殿与宗庙均在都城的宫城之中,并形成都城的“双轴线”形制,是地缘政治与血缘政治“二元”并行的折射;当宫城、都城之内形成单一轴线时,即“一元”的帝国政治(地缘政治)取代了王国时代的“二元”政治。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定型是帝国时代形成的标志之一。

“中”与“中和”。指都城“居中”与都城、宫城辟四门。“中”代表核心,“和”代表凝聚力,从荀子开始就强调“中”与“中和”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国家。“中和”之强化和深化表现在礼制建筑方面,即辟雍、社稷、宗庙与陵园各辟四门。

刘毅教授评价刘先生此次讲座深入浅出,贯穿上下五千年,上到国家、民族,下到日常生活方式,突出反映出了考古学研究的特点,利用确凿的实物证据来讨论问题,从微观出发提升到宏观认知,通过都城门道、几重城制和中轴线的具体而微的考古实证,探讨了宏观的家国叙事。

最后,刘庆柱先生对部分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详细地讲解和扩展,本次学术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