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医史学家、河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赵洪钧老师做客“南开·医史”讲坛,于2023年4月10日和11日下午举行了两场题为《何以会有近代中医西医论争》和《从胰腺说起:中医必须结合西医,西医必须结合中医》精彩学术讲座。两场讲座均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主持,上海应象中医门诊部邢斌医师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树剑教授分别担任第一场和第二场讲座的与谈人,天津市外办领导班子成员兼天津市城市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曹汉军,法中协会会长魏高知,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谷晓阳,天津市城市国际化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薛钰,天津市城市国际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大伟,以及历史学院副教授贾国静和青年教师袁玮蔓、陈拓、张叶等校内外师生近50人参加了讲座。
在4月10日下午《何以会有近代中西医论争》的报告中,赵洪钧先生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对“何以会有近代中西医论争”这一问题的思考。他指出,近代中西医论争的产生,原因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从时代背景来看,中西医的文化母体不同,近代西医随着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扩张,同时也会随着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而受到落后地区的传统医学抵制;与此同时,科学观念在近代中国被普遍推崇,又有日本取缔汉医、大力发展西医在先,易使彼时中国的知识精英排斥中医。从学科特点上看,两种医学本身就存在巨大差异,难免产生矛盾、冲突;而医学固有的实用性、人文性、行业性也会令不同群体对中西医形成多元认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发生中西医论争了。
赵先生认为,医学当是几乎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人体生命现象中的应用。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能且仅能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具有自然哲学的一些特点,遵循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理论,与西方严密的实验科学完全不同。中西医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促使中西医产生了冲突,同时也导致了近代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出现。中医作为当今世界仍然完整存在的,能够与现代医学并行的传统医学体系,未来若想在保持临床疗效这一优势的情况下,取得本质上的进步,必须走中西医结合的汇通之路,利用现代手段寻求在理论上的突破。
与谈人邢斌医师高度肯定了赵洪钧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本场讲座的学术价值,并由此进一步指出学术研究当务求客观,而当前中西医论争的关键即在于中医疗效的客观评价,除针灸等效果显见的中医疗法外,在实践中,或可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方法及逻辑推理等方式证明中医的疗效。邢医师认为,西医的出现必然使医疗市场产生多样化的比较和选择,面对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西医学的强势竞争,中医在未来不应拘泥于继承传统医学中的精华、细化固有理论,而应大胆对其进行重新思考与评估。对此,赵洪钧先生回应道,重估中医的看法值得肯定,不过眼下对已有理论的梳理工作仍需重视。此外,法中学会魏高知会长就讲座内容、生活经验分享了自己对中医药的理解与体会,并表示希望未来随着中法两国的交流合作不断发展,中医药能够更好走向世界。最后,余新忠教授总结道,医学不仅是科学,也是文化,要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理性地理解医学。当今中国两种医学并行发展,已然说明中医必定有其内在价值,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运用理性对中医的发展进行思考,进而重新评估和发掘其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医学及医学史的研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同样不只是医学本身的作用,还因为有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背书。
在4月11日主题为《从胰腺说起:中医必须结合西医,西医必须结合中医》的讲座中,赵先生认为西医必须结合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中国化,而中医亦必须结合西医,并通过西医结合现代科学才能保持活力,“胰腺”一词的出现,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今天我们提到胰腺(PANCREAS),往往会产生对胰岛素、糖尿病、血糖等因素的自然联想,这是现代糖尿病和胰腺常识普及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历史上的糖尿病曾一度是与癌瘤一样可怕而重要的疾病,但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胰腺之说。赵洪钧先生指出,“胰腺”这一名词的诞生是近代国人在将西医全面引进中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西医学名词进行翻译的结果。显然,对初创者而言,这个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要做一番全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换言之,要想使西医中国化,必须全面对照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这个参照系。或者说,早在一百年之前,中国的西医曾经下大功夫结合中医。中医传统上说的脏腑,虽然不完全是人体解剖生理意义上的内脏器官,把HEART译为心脏,把LIVER译为肝脏等,却是现成的选择。然而,胰腺没有这样现成的选择——传统中医理论中没有相应的脏腑名称。于是,在深谙PANCREAS本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结合中医知识与中国文化创制新词迫在眉睫。民国以前,PANCREAS曾被翻译为“膵”、“月+臣”、甜肉经等名,但这些译法不是过于生僻,就是不甚准确。而“胰”一字虽不常见于中国典籍,但在古代中医文献里却不鲜见——主要被用于制作面药,且大多用猪胰,偶尔用羊胰。虽然常用于指代动物内脏的“胰”未进入中医的脏腑体系,但源于胰的“胰子”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这一具有解剖依据的名词最终为我国的西医先驱所选择,粘连一个“腺”字成为PANCREAS的标准译名。
在交流环节,张树剑教授指出赵洪钧先生主要从“胰腺”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医学名词的翻译,实际上现代医学的很多概念都经历过像“胰腺”一样颇费周折的翻译过程,如脉、神经等等。赵老师的目的其实并不只在于做一个概念的回溯和考证,而是借此提醒中医一定要开放胸怀,借鉴西医。对于中医学而言,从历史上看,只局限于诠释经典其实难以有实质的进步,直至近代西医学传入,才引起真正的变革。文化通过交织才能够进取,中医学若想取得长足发展,需要吸纳近代科学的因素。而中医的自信也应该建立在对自身清晰的认知和其他知识的交流之上,如此才能够不断进步。谷晓阳副教授就赵洪钧先生的讲演内容,补充了目前学界围绕“腺”进行的相关研究。随后,现场师生围绕历史上中国医者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认知、“胰”与“脾”两种译名的择选、解剖学名词的溯源、阴阳学说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场讲座最终圆满结束。
“南开·医史”讲坛是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医史专题系列讲座,旨在通过邀请海内外医学、医史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演,帮助同学们开阔研究视野、丰富知识体系。该系列活动自2019年春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场讲座,未来还将围绕“医史”继续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欢迎各界师友继续关注。
供稿:郑嘉涵、田宇
图片:向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