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史研习营史料研读一

张侃:宋元以来滨海地区的人群、制度与社会——以温州地方文献为中心的若干讨论


821日晚,第八届中国史研习营第一场史料研读活动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127室)举行。来自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张侃教授以《宋元以来滨海地区的人群、制度与社会——以温州地方文献为中心的若干讨论》为题,带领研习营的同学们展开了近3个小时的热烈讨论。本场史料研读活动由南开大学助理研究员张叶老师主持,中国史研习营20余名营员参与,众多学生旁听。

研读伊始,张侃老师回顾了此次讨论所用史料的来源,有宗教碑铭、世家族谱、士宦文集、科举登科录、地方方志、官府文书等不同类型,鼓励同学们讲述自己在材料中所看到的故事。

清华大学的周文轩同学以“蟹与张璁和他的温州”为题率先进行分享,张侃老师充分肯定了他寻找材料的能力,并指出明中叶出现了地方大族整合的现象,《登科录》中蕴含了对社会史研究至关重要的社会网络等相关信息。中国人民大学的徐佳炘同学借助宋元史料,指出温州地区的海上居民因航运能力突出被朝廷征调作战,但官吏与地方豪杰勾结为底层民众带来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戴氏兄弟通过贩卖私盐与海上劫掠大大获利,这些都可能是《水浒传》的故事原型。随后,香港大学的韩东序同学以“江浙海寇与水浒故事的文本生成”为主题对徐佳炘同学的分享进行了补充。

接着,张侃老师对同学们的分析和讨论作出回应。针对国安寺千佛石塔的相关史料分享,张侃老师指出,在由唐到宋的历史进程中,寺院从地域化集团为主的控制体系,逐渐渗入了血缘化的控制组织。老师提醒大家,两宋之交士大夫如何建构一套地方控制体系是值得注意的。从滨海地域的例子考察宋元明变迁,一定要考虑到制度和人群的相互运作与相互实践,当原有的社会整合模式不足以控制滨海人群的社会秩序,如方国珍等代表的流动性群体就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在国家制度的空隙之中游刃有余,根据不同利益诉求产生分化和整合,内部认同不断调整,塑造除了不同类型意识形态和文化符号,以满足身份分化的需求。宋元走私活动实际上为官府所知晓,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国家所依托的力量,公与私、国与民之间存在复杂的合作,这不同于传统书写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渗透模式。制度与人群的长期互动出现了新的思想、新的制度与新的管理模式。

在关于义海制与明以前海上人群活动的问题,张侃老师提出,宋元时期的滨海人群并未给予自己特定的身份标识,而是以多变的身份游走于国家制度之间,国家也因此得以以海治海。

最后张侃老师高屋建瓴地总结道:本次史料研读活动主要围绕滨海地域的人群流动性展开。滨海人群的历史是有活力与张力的。过往的历史书写以固定的制度化来理解社会与人群为多,滨海人群如何纳入大历史,如何变成王朝的有机过程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张叶老师指出,张侃老师提供的史料性质不同,但是各有联系,这启迪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研究中要重视史料的连续性与互动性,从而取得自己的收获。

本次史料研读活动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