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史研习营史料研读二

于薇:传世文献的先秦地名研究方法——以重名地名为例


822日晚730,第八届中国史研习营第二场史料研读会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127室)举办。本次研读会的主讲人是中山大学于薇教授,研读主题为“传世文献中的先秦地名研究方法:以重名地名为例”。

研读会开始时,于薇老师与同学们热情交流,询问同学们的研究方向。于薇老师指出,先秦史材料与其他断代的材料存在一些语法、用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或许与大家的日常学习差别较大,然而对不同断代的了解可以为大家提供普遍性的启发。于老师认为,在历史地理研究中,传世文献是“当家史料”,相比零散的、具体的出土文献更加成体系,而金文材料则缺乏完整的时空结构。因此越是在新发现不断涌现的今天,越不能丢弃对传世文献的掌握。应当不断将新材料纳入传世文献的研究体系,以求对历史的系统化认识。

本次研读会重点探讨的是地名重名现象,重名地名是历史地理研究中进行地名考证的一大困难。于薇老师首先带领学员们研读《左传》襄公十八年“郑子孔欲去诸大夫”的一段史料,为学员们解释了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周代“治兵”军礼的背景知识。在探究楚国伐郑三支军队行军路线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了杜注等传统注释体系对“汾”这一地名记载的矛盾之处。于老师讲解到,在进行地名考证时,一要分析来自不同史源的绝对位置信息,二要利用相邻地点的“三角形定位法”圈定相对位置。若无直接证据或三个以上已知地点作为参考,则很难确切地考证地名所在。由于春秋时期特定的战争形式,主力军队行进的交通线相对固定,对地形地貌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地名考证。

走出郑楚之战,于薇老师又为学员介绍了先秦历史地理研究的可用材料。《左传》《尚书》《诗经》是包含地名信息的同时代文本,对经书的注释,如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正史地理志、历代地理总志及后代的《水经注》(包括相关的《水经注疏》《水经注图》)等文献同样可以在考证中使用,亦可借鉴“逆推正叙”的办法考证地理沿革。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近人陈槃先生的《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以及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也是尤其有帮助的著作。

随后,于老师对地名重名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先秦的重名地名常常与族群迁徙有关,是上古族名、地名合一传统的体现。“地名群”的概念关注地名之间的联系,将地名分析从个体地名引向群体地名。对重名地名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要“审时、审音、审义”,关注《说文》《尔雅》对该地名的定性,弄清重名地名的空间属性是否相当,是通名还是专名,排除偶然的重名现象。此外,老师还提及了对新石器时代人群迁徙的路径分析等内容,为学员展示了田野考察方法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运用。

研读会持续近三个小时,学员们积极参与互动,在此次研读中收获了关于历史地理研究和先秦文献阅读的多方面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于老师还为提问的同学耐心讲解了经书注释体系、田野考察方法、地理绘制软件等方面各种问题,分享了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感悟。

本次史料研读活动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