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南开 研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1019日,由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我院积极参与其中,参与组织了主论坛的第二场高端对话,并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负责组织了第二和第三平行论坛,以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庆贺南开史学百年华诞。

19日上午,我院王利华教授主持了主论坛高端对话环节,与唐纳德·沃斯特、阿方斯·腊碧士、郑新立三位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关怀”展开研讨,着重聚焦人民福祉及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分享中国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未来,国家将进一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健康水平。在环境治理方面,国家正加大科研投入,助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德克萨斯大学教授唐纳德·沃斯特谈道,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困难和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现代化发展。因此,各个国家之间也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消除误解与偏见,最大限度地了解自然世界,妥善处理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将更加有利于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发展进程。

德国科学院院士、杜塞尔多夫大学原校长阿方斯·腊碧士教授认为,面对全球性疾病,科学家和医生的建议至关重要。同时,需要政治家有胆识地去遵循他们的意见,并制定相关政策。在面对全球化问题时,需要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目标、一个对象来进行治理,建立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机制,制定多方参与的科学政策,通力合作、共同应对,而不是各司其职。

南开大学杰出教授王利华则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命题,涵盖食品、健康、医疗、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机制、生态体系等各种领域,但其核心是“生活和生命”、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我们需要为中华民族、为整个世界寻求一种持续的、永久的、健康的、安全的、和平的“生生之道”,这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世界的基本精神。


19日下午,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与历史学院共同承办的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发展国际研讨会”平行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二、三在康莱德酒店成功举办,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与大批在校师生参加本次论坛。

两个平行论坛在康莱德酒店会议室同时进行。其中,平行论坛二分为两个议题,第一个议题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主持,其主要内容为“从历史看人类文明形态”。


香港科技大学的李中清教授以《比较精英研究人员和精英大学生:中国的两次无声革命,1920-2020年》为题首先展开演讲。李中清教授主要采用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聚焦近一百年来中国精英学者的出身和发展,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流动特点,而这一问题与中国社会的特质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梁其姿的演讲主题为《从农业危机思考中国后工业化的发展新形态》。梁其姿教授以大豆为例,从农业与粮食危机的角度分享了她对中国现代化新形态的思考。在现代化无法简单等同于工业化的当下,大豆的历史为我们寻找克服现代性问题的途径、重新思考现代化形态提供了借鉴。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马敏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大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报告内容包括两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与早期现代化的区别与联系、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马敏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发展方向和问题等方面给出全面且独到的分析。

南开大学杰出教授王先明的演讲主题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路向选择的文化反思——聚焦于经世文编演进脉络的一个思考》,王先明教授通过论述、分析经世文编的演进总结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要特征。他认为,早期中国现代化发展经历了重建中国本位文化的选择,而文化自信始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证。

平行论坛二的第二个议题为“世界现代化历程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该议题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付成双教授主持。

德国科学院院士、杜塞尔多夫大学原校长阿方斯·腊碧士发表题为《瘟疫、现代化、全球化和中国——研究全球流行病史的新方法》的主旨演讲,通过对古今中外大流行的历史梳理,阐释了疾病的全球化流行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联。腊碧士教授指出,瘟疫大流行会导致社会在随后发生根本性的现代化,在一个维持正常运转的社会中,流行病的全球化威胁和社会的现代化进步呈齐头并进之势。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分析佛教中国化这一个案中的跨文化性和文化互化现象,阐释中国文化多元现代性的特征和发展。李雪涛教授以中国佛教的文化互化现象出发,带领听众结合当今现代世界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引申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交汇,由此不断丰富与实现中国文化的多元现代性。

南开大学讲座教授俞金尧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西方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详尽分析,阐释了应该如何去认识和建立人类文明新形态。俞金尧教授指出,当代中国应认识到现代西方文明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无节制消耗资源的痼弊和西方普世价值观在现实世界的困境,而正确看待现代西方文明的缺陷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前提。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做题目为《生命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历史学者结合自身学术研究,主动感知和把握时代潮流和问题的方法。余新忠教授对聚焦生命历史、探究人与自然互动的强调,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着扎实的人学意蕴和人学向度。他最后也对历史学者如何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出了要求,即要坚持思索和呈现生命的多元和复杂,建立原创和独有的范畴概念体系,构建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由此彰显历史研究的价值和魅力。

本次会议的平行论坛三同样分为两场,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江沛教授主持了围绕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及经验”展开的系列学术报告。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朱光磊首先以《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与逻辑》为题目进行演讲。朱光磊教授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引出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佟家栋的演讲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数字中国》。佟家栋教授分别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的内涵、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定义、数字经济成为现代化的标志、数字经济发展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数字中国的基础之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与数字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中国建设路径与前景等十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经济发展这一主题。

日本上智大学荣誉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高级顾问兼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顾问主任顾琳教授做题为《中国发展模式中的小型工业和产业集群》学术报告。她以高阳小企业工业群为中心,展现了从近代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工业化的丰富历程。顾琳教授引入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模式,既不同于传统手工业,也区别于大工业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不仅有助于乡村经济发展,还引发了当地社会、家庭和文化的变动,在当今的华北乡村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的报告题目是《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一条主线: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考线索》,他以胡绳、刘大年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例,研读他们对近代中国传统叙事的坚守与修正,揭示他们多元叙事架构中将中国现代化视为应有之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拓展的巨大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的报告题目为《“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运动的触发条件》。雷颐研究员认为,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引起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象征体系的迅速变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变化。只有通过嵌入式研究,将其重新“语境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经验的教训。

本平行论坛第二场的议题为“现代化与食物安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再检视”,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杰出教授王利华主持。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萨班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富足与人造肉的悖论》,她反思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后果,指出中国传统素食在解决居民健康问题方面的作用。萨班教授提出中国有悠久和完备的植物肉加工技术,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关于食物风味的追求,还能满足消费者心理上对于保护环境的期许,可以成为解决当前居民健康和自然环境危机的办法。

云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尹绍亭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自然环境与人类食物》。他强调食物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能量源,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可以将人类从自然中获取、加工食物的历史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表现出食物利用的多样化和特殊化。尹绍亭教授强调,我们不仅要通过政策、法律等综合解决远环境阶段带来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还要重视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顺应自然,敬畏天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樊志民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农业与人类食物边界的划定》。他指出,农业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第一产业,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农业实际上划定了人类食物的边界,对人类食物利用范围和限度提供了约束和规范,这是对农业功能新的认识和表达。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幸穗教授的报告题为《农业现代化:历史与现实的映像》。他强调农业最依赖环境,因此也最干预环境。曹幸穗教授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可称之为“速成式现代化”,这会造成诸如大量被荒弃或空心化村庄的出现、农村公共设施无人维护等问题,大量农村人口将在社会转型大潮中实现住地或身份的彻底转变。我们要夯实安置数以十亿计的城市人口的社会基础,重构生态、资源、城乡和人文和谐共生的国家版图。

美国堪萨斯大学赫尔杰出教授唐纳德·沃斯特简要对四位演讲者的报告做出评议。在沃斯特教授看来,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类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倡导农业从一年生作物转向多年生作物,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学习生态学知识,了解大自然的运作规律,从而减少由此造成的环境后果。沃斯特教授强调这个过程无法通过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来完成,而必须要真正关注自然,向自然学习。

除了参会嘉宾以外,本次论坛还吸引了大批南开师生参加,与会者通过聆听发言人的演讲,获益良多。两场平行论坛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本次论坛是南开史学百年庆典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应邀莅临本次高端论坛的诸多海内外著名学者,还纷纷做客“南开史学百年大讲坛”,以学术盛宴传承南开史学精神,开创历史新篇,彰显了南开史学“中外交融,古今贯通”的学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