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105风华看学术】著名历史学者章清开讲《晚清历史的“想象”:新事物与新技术的个体与社会时间》



920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文史研究院院长章清教授做客历史学院天挺阁(127会议室),以“晚清历史的‘想象’:新事物与新技术的个体与社会时间”为主题开展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是“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学术报告会”之一,也是历史学院举行的首场105周年校庆学术报告。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刘晓琴副教授、张叶助理研究员,医学院刘赵昆讲师以及近60余名学生共同参加。


章清教授是国内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知识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召集人、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2013年入选教育部领军人才项目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中组部领军人才项目。主要代表作有《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和《“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等。


讲座伊始,余新忠教授介绍了章清教授的学术经历和成就,并对章老师克服恶劣天气影响来到南开大学表示由衷的感谢。章老师指出,历史时间具有多样性,是思考历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近代世界的诞生由新技术与新事物的成长所造就,晚清士人叹息于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很大程度上是新事物与新技术带来的巨变。聚焦于新事物与新技术,章清老师提出了“技术时间”“个体时间”与“社会时间”三个有助于提升对晚清历史的“想象力”的维度。“技术时间”是针对晚清的文明交流与新知传播而言的,“个体时间”讲述的是个体生活史、生活形态因技术发生的变化,“社会时间”则是对新事物与新技术的成长影响历史进程的关注。

章老师列举了葛兆光与茅海建两位学人的研究,说明历史时期的活动会受制于技术因素而出现时间上的推迟。两种文明的沟通,新事物与新技术是最有形的展现,“技术时间”是否“滞后”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新型传播媒介的涌现使各种“新法”得以介绍,傅兰雅于1876年创办的《格致汇编》介绍了火车铁路、电报电话、石印技术等新发明、新技术,并配以图幅使读者“观图易明其理,不必凭虚想象”,还设置了“互相问答”栏目来解答读者的问题。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书刊的介绍并不能将新事物、新技术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意识到这一点的傅兰雅也曾在发售《格致汇编》的格致书室出售一些格致器具以备实验。新技术、新事物通过书刊传入中国,在“技术时间”上面临着时代错位的问题,传播者的介绍和民众的接受之间存在遥远的距离。

对于新事物、新技术,真正有机会接触,占得先机的,主要是晚清办理洋务的官员、出使人员等,这是展示“个体时间”的显著案例。章老师提示,晚清的域外游记和士人日记是观察“个体时间”的重要资料。孙宝瑄在日记中留下了大量接触留影照相、电话电报等新事物、新技术的记录,其“技术清单”也展现出独特的“个体时间”,反射出晚清士人接触各类新事物时所收到的冲击,也提供了审视各类新事物、新技术如何传入中国的重要例证。皮锡瑞的日记中记录了其接触报章、石印技术、幻灯片、显微镜、留声机等新事物与新技术,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对于新生事物的接纳在地方来说并非易事。章老师指出,晚清各方人士都有机会接触各种新事物、新技术,只是存在时间差,结合生活于不同地域的读书人的个案,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个体时间”,检视新事物如何由大城市逐步深入到内地,而生活在内地的旧式读书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又展现出怎样的区别。

随后,章老师指出晚清时期的“社会时间”更多涉及到制度层面的问题,即与民生事业息息相关的电报、铁路等新事物何时由国家力量主导,又怎样作用于历史进程。接下来,章老师从电报这一新技术的“社会时间”切入,结合义和团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两段史实,探讨了解读重大历史事件的“技术维度”。

最后,章老师讨论了如何推进技术史的研究。新事物与新技术是影响晚清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也改变了留存历史信息的方式,开展晚清史的研究,“想象力”是尤为重要的。章老师提示,《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报章是包含近代信息最为丰富、全面、综合的“载体”,是近代社会变迁的写照。近代以来印刷书刊以及铁路、电报的出现,使“地方”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因此研究近代史还必须重新认识“地方”。物质与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近代历史的图景,还使近代世界的信息更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值得学者多加关注。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新技术与当局决策运行机制的不适应性、地方势力分裂对通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的影响、石印技术在中国与欧美地区的流行是否存在技术时间上的错位等问题积极发言、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