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院召开科技史学科建设座谈会


  924日下午,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科技史学科建设座谈会在历史学院天挺阁(127会议室)召开。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科学与文学院院士、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教授弗里德里希 ‧ 施泰因勒(Friedrich Steinle)受邀参会,分享柏林工业大学科技史学科建设经验,并与参会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座谈会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柏春、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夏炎教授、黄相辅副教授、方万鹏副教授、刘希洋副教授、袁玮蔓副教授、邢承吉副教授、戴碧云老师、谢东老师和医学院刘赵昆老师、物理学院王槿老师以及十余名同学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施泰因勒教授首先介绍柏林工业大学科技史专业设置及相关教学情况。柏林工大科技史专业由科学技术历史和哲学及文献学研究所负责,主要开展科学史、技术史和科学哲学方向的研究与教学。研究所共设置哲学、伦理和技术哲学、认知哲学、科学史、技术史以及文献学与科学等6个教授职位。研究所开设的本科专业“文化与技术”分为科技史和科学哲学两个方向,学制3年,共180学分。硕士专业为“科学技术理论与历史”,学制2年,共120学分。

接着,施泰因勒教授详细介绍“文化与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其中,科技史方向的课程内容包括四个模块:一是科技史基础课程,共计60学分;二是专业能力课程,包括科学写作、外语、计算机技能等,共计30学分;三是人文学内的跨学科选修课,共计60学分;四是全校范围内的自由选修课,涵盖科学、技术、经济等各个学科,共计30学分。四个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较为灵活的学习方案,在鼓励学生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结合自身兴趣进行跨学科交流。授课形式分为授和讨论(seminar)两种形式,前者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包括科技通史、科技史的基本问题、一般研究方法等;后者面向高年级学生,要求学生做大量阅读和讨论,以此促进学生深入习科技史并开展专题研究。诚然,研究所从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和国内外的大学聘请兼课教师以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以保持科史课程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余新忠院长感谢施泰因勒教授的详细介绍,表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将科技史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南开史学的深厚土壤为科技史提供史学滋养, 这在国内高校的科技史学科建设中独具特色。今年,历史学院和科技史研究中心在学校支持下开设了科技史微专业,有十余位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同学选修课程,这是为发展科技史学科做出的新尝试。柏林工大的科技史教学模式我们更好地推动科技史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后,参会师生围绕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科技史研究、研究生交流项目等问题纷纷发言讨论,施泰因勒教授也一一做了回应。最后,施泰因勒教授表示,科技史架起了人文、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桥梁,是帮助我们了解现代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非常高兴地看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正在着力建设科技史学科,这里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规模可观的优质师资,十分期待南开史学未来在科技史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