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AI时代与楔形文字数据库建设


202537日上午,本学期南开史学青年学者前沿讲坛(第22讲)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127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知名学者刘昌玉教授主讲,主题为“AI时代与楔形文字数据库建设”。历史学院丁见民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庞国庆、袁玮蔓等多位学院教师及历史学院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广泛参与,共同探讨了这一学术前沿话题。

讲座伊始,刘昌玉教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剖析了AI时代历史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历史学在数据收集、分析、呈现等方面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他也强调了AI技术在提升历史教学与研究效率、拓展研究视野方面的巨大潜力。

随后,刘教授将话题聚焦于楔形文字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字体系。他详细介绍了楔形文字的历史背景、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及书写内容,深刻揭示了楔形文字在两河流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他也对两河流域盗挖现象对楔形文字文物的破坏表示了深切关注,并回顾了亚述学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四位关键学者在破译楔形文字方面的卓越贡献。

在探讨楔形文字翻译方法时,刘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详细阐述了拓片制作、音译、意译等关键步骤,为听众们呈现了一幅楔形文字研究的生动图景。此外,他还介绍了楔形文字的临摹方式,从传统手工临摹到新时代计算机临摹、3D扫描技术的演变,展现了楔形文字研究的技术进步与学术创新。

随后,刘教授将话题转向了楔形文字数据库的建设。他详细介绍了当前亚述学领域主要的楔形文字数据库情况,特别是CDLICuneiform 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这一全球最大的楔形文字数据库,其收录的楔形文字资料数量庞大,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同时,他也提到了其他重要的楔形文字数据库,如西班牙高等研究院的新苏美尔文献数据库(BDTNS)、牛津大学的苏美尔文学文献数据库(ETCSL等,进一步拓宽了听众的学术视野。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刘教授深入探讨了数字人文在楔形文字研究中的应用。他详细介绍了楔形文字的转译、编码流程,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楔形文字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他也提到了数字亚述学的兴起,以及国际数字人文领域专家学者在楔形文字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方面的积极探索。

最后,刘教授以“从文字到文本:楔形文字AI识别与机器语言学习”为题,深入探讨了楔形文字AI识别的困难与挑战。他指出,楔形符号的标准化、多音多义选取、文本自动识别的样本量、文本模糊破损与伪造、历史背景与特定语境等问题,均为楔形文字AI识别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他也强调了复合式人才培养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的重要性。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AI时代历史学研究的变革与楔形文字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也为历史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