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楼劲:从有官无吏到官吏俱载——《百官志》体例与汉唐行政体制变迁研究之三


410日下午,南开史学名人讲座第197讲暨中国社会史中心系列讲座、南开伯苓班史学讲座第54期、南开大学毅生书院第四期系列活动第6期于历史学院天挺阁(127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题为“从有官无吏到官吏俱载——《百官志》体例与汉唐行政体制变迁研究之三”,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楼劲先生主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荣强教授主持讲座。参与活动的还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夏炎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安泰副教授、小林文治副教授、曹杰老师、史正玉老师以及本硕博各级学生共40余人。

讲座伊始,楼老师通过系统比较汉唐正史《百官志》的书写体例,指出其记载内容具有三个显著差异:其一,职官记载由汉代的机构缺载,发展到唐代的机构详述;其二,从汉代至唐代长官、属官的身份与职能发生了变化;其三,汉志仅载主官而略吏员,唐志则形成“官吏俱载”的完整体系。

主讲人:楼劲教授

从这三个差异出发,楼老师首先提出从史书记载的倾向性可以窥见官制的具体变迁。从史源角度来看,楼老师指出《公卿表》的史源可能是体例较为统一的记录官员任免的簿录,而非成文法令。从身份关系角度考察,汉代官属间的依附关系至唐代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两汉“有官无吏”的现象,经过汉唐数百年的发展,在唐代形成“官吏俱载”的模式。从转折期角度考察,楼老师着重强调两个在制度演进中的关键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前期,中央收拢僚属任免权,弱化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南北朝后期,朝廷人事权扩展至行政末端,推动行政秩序根本转型。

讲座最后,楼老师回顾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提出两条富有创见的研究路径。一是从行政秩序的角度理解志书的阅读,需要首先了解体例和史源,而回归《百官志》文本体例的变迁,可构建“制度书写—法典规范—行政实践”的全链条分析框架,为理解汉唐集权体制演进提供新路径。二是通过《百官志》文本体例的历时性考察,结合法典规范与行政实践的互动关系,为解读汉唐集权体制演进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讲座现场

交流讨论环节中,张荣强老师对楼老师的精彩讲座进行简要总结,概括指出本次讲座从考察汉唐《百官志》的变化入手,探讨官员和僚属之间的关系演进,并补充文书资料可作为佐证史料加以利用。随后,多位学生就各自关注的史料解读、官制等问题进行提问,楼老师结合讲座内容及自身研究经历对同学们的问题予以细致解答。夏炎、王安泰、小林文治、曹杰、史正玉诸位老师也就“阶官与吏员的关系”“周礼对中古史的影响”等话题与楼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持续三个小时的讲座,激发了南开师生在中古制度史方面的探索热情,同学们在研究方法上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