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南开史学前沿系列讲座2025年春季学期第十讲于公共教学楼C319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北魏六镇军政地位的考古学观察”,由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主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袁胜文教授主持。历史学院张荣强、张国文、张叶、王音、齐广等老师以及硕博一年级学生共同参与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魏坚老师援引苏秉琦先生总结提出的早期文化的区系类型和“满天星斗说”,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考察经历,围绕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多元一体格局等问题展开讲授。魏老师首先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并结合前辈学者研究,进一步论述多元文化融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魏老师接着以“因有边疆”解答“何以中国”,指出周边各民族特别是北方民族的融入,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魏老师强调,中国考古学经历百年发展,现今更应该发挥其以实物资料研究为手段的长处,透物见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魏坚老师对北魏六镇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逐一梳理了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的相关考古发现和研究。沃野镇历经三次迁徙,其遗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黄羊木头镇脑高古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什拉召古城及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怀朔镇位于今包头市固阳县,城墙保存较差但瓮城、角台等形制清晰。武川镇的位置存在三种观点,其中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二份子古城因规模最大且具备军事防御特征,而被广泛认可。抚冥镇对应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其南北城结构与功能分区明确。柔玄镇故址当位于河北省尚义县的哈拉沟古城,其遗存丰富,角台、马面保存完好。怀荒镇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县城,史籍记载明确,但遗迹无存。
随后,魏坚老师结合自身田野调查经验,介绍了六镇之间各戍堡的基本情况。库伦图城卜子古城、元山子古城等小型城址呈菱形或不规则方形,城墙长度多在300至500米之间,与六镇城址600至1000米的规模形成级差。这些戍堡多位于六镇间的交通要道上,如抚冥镇与柔玄镇之间直线距离达185千米,其间分布的克里孟古城、库伦图城卜子古城等戍堡构成了严密的防御链条。魏老师特别对克里孟古城进行了介绍,该城平面呈梯形,东城设高大角台与隔墙,西城筑有拦马墙与角台,出土大量北魏时期布纹筒瓦、水波纹板瓦等遗物。结合文献记载和鲜卑墓葬遗迹,魏老师认为此城不仅是北魏建立初期的军事重镇,更在六镇体系中发挥东西连接枢纽的作用。克里孟古城的防御体系与六镇构成有机整体,其两侧别置的三个戍堡进一步强化了战略性。
最后,魏坚老师从规模、形制、布局、出土遗物等方面,详细论证了怀朔镇和柔玄镇在六镇内部的特殊地位。怀朔镇面积突出,拥有瓮城、角台、子城等完备设施,城内发现佛寺、衙署等建筑基址及大量生活遗物;柔玄镇同样占地面积很大,城墙设8处马面,出土遗物具有典型北魏特征。通过对比其他城址,并结合相关文献,魏老师指出,怀朔镇与柔玄镇分别为西三镇(沃野、怀朔、武川)与东三镇(抚冥、柔玄、怀荒)的指挥中心,形成“双核”结构,这种层级设计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对军事防御体系的渐进式优化。魏老师的研究表明,北魏六镇并非简单的线性分布,而是一个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军事防御网络,其设计思路既源于地理战略的需求,也体现了政权对边疆的治理。
讲座结束后,魏坚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