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岳选慧)2018年6月16日,“拜占廷史料研究”学术会议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召开,会议由南开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办。南开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教授主持召开会议,国际著名拜占廷学家、法兰西学院拜占廷研究中心主任让-克劳德·谢奈(Jean-Claude Cheynet)教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教授、环地中海研究室主任贝阿缇丝·卡索(Béatrice Caseau)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徐家玲教授,以及来自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泰山学院、武警指挥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三十余位拜占廷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分上下午进行。上午为开幕式和主题演讲阶段,于历史学院天挺阁举行。开幕式上,南开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教授向与会学者致欢迎辞,并为两位法国拜占廷学者颁发南开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聘书。随后,陈志强教授通过对国内拜占廷学界史料应用现状的介绍,指出目前国内的拜占廷研究领域存在重视文献研究,而文物研究则相对单调、匮乏的问题,借此引出此次会议的主旨、目标和意义,即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动,了解国际拜占廷学界的新史料、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而为中国拜占廷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此后,四位拜占廷学家——让-克劳德·谢奈教授、贝阿缇斯·卡索教授、徐家玲教授和陈志强教授先后发表主题演讲。谢奈教授以“拜占廷皇后与高等贵族女性的印章研究”为题,首先对拜占廷印章及其研究的概况进行介绍,并回顾了拜占廷印章学的发展历程。随后,他为大家展现了多年来收集和珍藏的印章图片,并为大家讲解印章图案和铭文的释读方法。其中,他着重强调不同时期贵族和皇家女性印章的意义,及其背后涉及的拜占廷大家族发展史。进行为我们对拜占廷的历史进行解读。卡索教授以“古代晚期到中世纪的圣徒传记”为题,向与会学者展示曾长期为学界所忽略的圣徒传记在研究拜占廷社会文化史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徐家玲教授以“6-12世纪拜占廷历史编纂学研究”为题,提出6至12世纪是拜占廷历史发展的中期,同时也是拜占廷史料集中的黄金时期。徐家玲教授对6-12世纪的史料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期,并重点介绍了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史料,尤其是拜占廷公主安娜科穆宁娜的史学。陈志强教授以拜占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死亡问题为例,从时空局限、记述者自身的思想倾向性、文献流传三个方面探讨了原始文献的“不可靠性”之处,提出学者们在研究原始文献时要认真鉴别,尽量排除“不可靠”的因素。主题发言之后,与会学者和学生踊跃向四位专家提问,现场讨论热烈。
下午为分组讨论和闭幕式。分组讨论共两场,每场两组,分别由陈志强教授和徐家玲教授作为评议人。参会学者与学生主要按与会学者与学生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时段进行分组,讨论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宗教、文化、环境、史学史等多个研究领域;使用了拜占廷和中国等地区的原始文献和考古史料,并借鉴了近一两年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等。会议讨论期间,学者轮流发言。两位专家——徐家玲教授和陈志强教授分别就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并从论文题目的准确性、历史写作注释的规范性、文章结构思路、史料来源、史料分析与理论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闭幕式上,陈志强教授再次致辞。他指出中国拜占廷研究多样化发展和碎片化倾向。他认为,这种史学研究碎片化倾向是目前国际研究的一个趋势,也是现阶段国内拜占廷学发展的一个必要阶段,有利于新史料和新的研究视角的发展。之后,他向与会的年轻学者提出了三个“成”作为鼓励与劝勉——“成文”、“成事”、“成人”。“成文”,即将研究成果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因为写文章不仅是历史学者必备的素养之一,更是研究能力和思想的体现。“成事”,即把拜占廷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当做自己的事业,年轻学者不仅要将研究拜占廷作为一个职业,还要使之成为一个事业,促进中国拜占廷研究的发展与壮大。“成人”,即有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这较前两者更为重要,因为事业的飞跃性发展是由人所决定的。最后,陈志强教授再次感谢与会学者莅临会议,鼓励学者们一起为中国拜占廷的发展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