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9日,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通商口岸与近代中国的形成”国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顺利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日、韩、美等国家、地区的6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分为18位知名学者主讲、代表共同讨论和青年学者分8个组研讨两种形式交替展开。吕芳上、马敏、刘素芬、柯惠玲、黄自进、唐启华、潘光哲、王奇生、江沛、张哲嘉、郑成林、黄克武、张利民、李金铮、侯杰、刘维开、王先明、吴启讷等知名学者,围绕1930年代国家路向的选择、晚清商会、近代中韩贸易、五四及后五四的女性与公众议论、孙文与蒋介石的知行观比较、天津英租界归还谈判、现代中国知识人研究、北伐中“知青”的命运、交通体系与城市格局演变、清末中外刑事纠纷、近代商会法律研究、天演论的产生、城市史与区域史关系、战时天津伪公务员生存状态、《支那事变画报》中女性形象、物权观念与阶级概念转变、族群政治架构的形成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讲演。
在青年学者分组研讨环节,代表们分别集中讨论了近代中国开埠通商与内地经济贸易间的关系、在华外人及外刊问题、东北及周边边疆贸易、口岸经济与华侨经济成长、上海开埠及其综合性影响、明清北京佛教及近代中日佛教交流、民国初期反帝运动、外侨与海关、民国政治及军事等问题。
在知名学者主讲环节,青年学者纷纷踊跃提问,气氛热烈;在青年学者分组讨论时,知名学者也积极参与,发问质疑、提供资料、提出相关问题,青年学者深感受益。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研究生们也积极旁听并参与讨论,纷纷表示因此大受启发,视野得以开阔,收获良多。
会议期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师生,与来自大陆及台湾的史学博士生们以民国史研习营的方式进行了学术交流。台湾师生代表还参观了南开大学八里台老校区、实地考察了位于海河两岸的英国及意大利租界区,亲身感受通商口岸与近代天津城市发展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