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韩国庆北大学史学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尹在硕先生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78),做了题为《东亚简牍文化圈的形成及展开》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主持,历史学院夏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邬文玲研究员等师生3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开始前,杨振红教授对尹在硕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说,除中国外,韩国、日本以及越南等东亚地区也发现了数量庞大的简牍,尹在硕先生作为研究中韩简牍的著名学者,对简牍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最早提出“东亚简牍文化圈”概念的学者之一。
讲座伊始,尹在硕教授指出,新世纪的历史学研究方向逐渐跨越“一国史”,走向地域史、地球史。20世纪初的东亚历史学界即已提出汉字、儒学、佛教、律令体系为东亚文化圈的主要共同要素。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东亚地区出土的简牍成为重新考证东亚文化圈共同要素的一个依据。
随后,尹在硕教授对韩半岛出土简牍及研究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他说,目前从韩半岛的乐浪、新罗、百济遗址中出土了600余枚木简,其中有字简有350枚。韩半岛出土的简牍中,木楬最多,其形制与中国出土的尼雅晋简、日本出土的荷札相同;而近期日本列岛发现的8-9世纪木简,在形制等方面与韩半岛发现的6-7世纪木简类似。简牍记录文化从中国大陆经由韩半岛传播至日本列岛,业已成为学界共识。尹在硕教授说,韩半岛平壤贞栢洞364号乐浪古墓、仁川桂阳山城集水井、金海凤凰洞低湿地遗址、扶余双北里百济王京遗址等地均有出土《论语》简牍。其中乐浪《论语》简约120枚,采用三道编绳的编联形式并使用汉隶书写,与中国定县出土的《论语》竹简形制、书写格式相同。而乐浪《论语》出土于墓葬中,这与当时西汉内地随葬墓主生前所使用过的书籍的丧葬风俗大体一致,韩半岛则尚未出现这种葬俗。
在简牍书写工具方面,尹在硕教授指出,茶户里1号墓出土的书刀、漆鞘、毛笔等书写工具,说明韩半岛东南部地区也盛行简牍记录文化。他说,乐浪《论语》显示出公元前1世纪韩半岛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吸收汉朝的简牍记录文化,这种文化逐步扩散到整个韩半岛,茶户里遗址发现的书写工具是公元前1世纪韩半岛曾属于中国主导的简牍文化圈的最典型依据。尹在硕教授说,与乐浪《论语》一同出土的《乐浪郡初元四年户口簿》,其书写方式也遵循了秦汉简牍书写的基本原则,与秦汉户口簿简牍行文格式及其内容基本一致,也可以看到韩半岛对汉朝简牍记录文化的吸收。除此之外,韩半岛出土的习字简、九九表木简分别与中国出土的居延汉简习字简、里耶秦简九九表等简牍形式相近,亦可纳入考察范围。
讲座的最后,尹在硕教授提出,对东亚简牍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了解东亚地区历史文化核心主干的基础,也是今后在东亚文化圈内开掘和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契机。各国学界有必要提出有关东亚简牍文化圈的共同研究课题和简帛学理论。通过东亚简牍文化的共同研究,可以宏观地扩大东亚文化视野,进而达到韩、中、日三国间的互相了解,以及和平发展的共同目标。
讲座结束后,杨振红教授就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杨教授充分肯定了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并谈了自己的看法与感想。随后尹在硕教授与参会人员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问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