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知识与社会”于2018年9月22日在天津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近年来致力于助推中古社会史研究,从2017年起开始举办“中古社会史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社会史相关话题,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展开学术交流,并与中西书局合作,每届出版工作坊论文集。第二届工作坊的话题是“中古中国的知识与社会”。
在中国的中古时代,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届工作坊围绕三个论题展开讨论:作为知识传播实物载体的简牍、写本、石刻中反映出的知识与社会的互动;文本与文学叙述在知识传播中的历史定位;思想与信仰中的知识储备及其发展变化。
开幕式环节,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夏炎教授与中西书局李碧妍编审分别致辞。夏炎教授介绍了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的缘起以及本届工作坊的主题,并对各位学者前来参会表示感谢。李碧妍编审的发言则是从回顾上届工作坊开始,进而简要介绍和评论了本次会议的论文情况,并表达了中西书局为学界做贡献、多呈现优秀学术成果的愿望。
上午为主题演讲环节,首先由来自台湾史语所的刘淑芬教授发言。刘教授《弘福寺〈集王圣教序〉所见初唐的政治与佛教》,通过对弘福寺《集王圣教序》刻石的研究,讨论了初唐时期的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联,揭示了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的权力之争对一代高僧玄奘及其译经场所弘福寺的影响。此外,她还对与《圣教序》刻石有关的贺兰敏之和栖玄法师等人物有所讨论。夏炎教授对刘教授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该文颇具启发意义,开人眼界,并为刘教授介绍了《集王圣教序》更好的拓本。接下来是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教授的发言,他的报告题目为《近年唐代墓志整理的动向及其课题——〈新编唐代墓志所在综合目录〉的背景》。他先是梳理了上世纪各个年代学术界对墓志、石刻史料的关心、利用与整理情况,接着又分析了唐代墓志石刻资料的最近研究趋势。洛阳师范学院毛阳光教授点评此文,进一步补充介绍了洛阳与西安墓志整理工作的区别,以及民间收藏墓志的情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二年律令•史律〉“十五篇”与汉简四言体〈苍颉篇〉——周秦汉时期文字、小学的发展演变》,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所提到的“十五篇”和“史书”作了辨析,认为二者都是指《苍颉篇》,并探讨了其文体、内容、性质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徐畅教授对杨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回顾了相关的学术史,并补充了部分材料。毛阳光教授作了题为《龙门博物馆藏安建墓志释证——兼论唐代潞州地区的粟特人》的报告,在研究安建墓志、梳理安建生平的基础上,对唐代潞州地区粟特人聚居的情况有所揭示。中央民族大学蒋爱花教授点评了这篇报告,就文中引用的《康悰墓志》年代及真伪、唐代墓葬的胡族风格与图案等问题,与毛教授展开了交流。
下午为青年学者论坛,首先是日本明治大学梶山智史老师所作报告《霸史的系谱——五胡十六国史料的继承与再编》。梶山老师在梳理十六国史料存佚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晋书》与《资治通鉴》在编纂十六国史时相关史料的使用情况。他指出,《晋书》的十六国史部分基本承袭自《十六国春秋》《三十国春秋》等二手史料,而《通鉴》则是以《十六国春秋》为主,同时尽量囊括《燕书》等当时尚存的一手资料。王安泰教授点评说,这篇文章很重视文本脉络,详细地进行了资料比对。他认为,本文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一是各个史料内部的比较;二是《三十国春秋》的问题;三是“霸史”与“伪史”两种思维的问题。接下来,中山大学李晓红老师作了题为《先唐赋音文本:张融〈海赋〉并音考论》的报告,主要对《南齐书》所载《海赋》及其注音之意义进行了考察,并论证了《海赋》注音为张融自作。党超老师点评此文,就“并音”的概念以及明人杨慎对《海赋》的研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来自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的王庆卫老师所作报告题为《陕西文物单位藏卷所见敦煌文书的早期流散》。该文主要介绍了目前陕西省文物单位收藏的敦煌文书整体概况,还利用文书上的题跋与钤印,对敦煌文书的早期流散过程进行了考证。中西书局李碧妍编审评价该文是很重要的资料呈现性质的工作。她认为,通过该文,我们有两点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敦煌的佛教写卷与世俗文书究竟孰轻孰重,二是要注意墓志等出土文献的流传过程。最后一位发表人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龚珍老师,所作报告题为《中古时期文人园林的两种观景模式——从谢灵运、陶渊明到柳宗元》。该文以谢灵运、陶渊明、柳宗元为例,梳理了中古时期文人园林观景模式的发展历程。方万鹏老师点评了这篇文章,提出了结构上要更加详略得当、要交待文人观景的具体历史情境等建议。
最后是综合讨论阶段,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回顾了本次工作坊的各篇文章,并对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李碧妍编审首先简要总结了各篇论文。之后,学者们对龚珍老师的文章饶有兴趣地展开了讨论。气贺泽保规教授则就汉代文章与《苍颉篇》的关系、《苍颉篇》与后世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关系等问题,与杨振红教授进行了交流。此外,他还针对泽潞地区粟特人何时出现等问题,与毛阳光教授有所讨论。杨振红教授、夏炎教授、李碧妍编审、李晓红老师等学者主要针对诗赋中的奇字是否有助于考订名物这一问题展开了交流。就这样,本次工作坊在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中圆满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