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杜文玉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88)


 

117日晚18:30,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杜文玉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以“出土碑志与唐代宦官研究”为题进行了报告。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夏炎教授主持,台湾中央大学讲座教授汪荣祖先生、南开大学王力平教授、南开大学王安泰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张玉兴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张葳副教授出席。

   

    杜老师认为,受宋以来旧史家的影响,加以研究材料和理论的匮乏,传统的唐代宦官研究成果虽多,但视野狭窄。学者多集中于宦官专权与南衙北司之争的探讨,不似海外(尤指日本)学者视野为宽。大陆学界对宦官研究的路径和取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方有较大变化。

   

    唐代宦官研究可资利用的材料涵盖基本史籍、碑志资料、敦煌文书、笔记小说、佛道文献和考古资料等多种类型,其中碑志特为重要。据杜老师统计,目前已知唐代宦官(包括其夫人)墓志近300方,功德铭、造像、经幢、地券、衣物帐碑等题名与宦官有涉者亦达70余方,另有新出土宦官墓志约60方,部分尚未刊布。这些碑志在宦官研究中的价值有着多方面的体现。

 

    宦官家族研究。中国宦官收养子女的现象出现较早,而宦官家族的大量涌现则始于唐代。其目的一是为传宗接代,继承自己已经获得的政治、经济地位;二是借此形成宦官世族,成为壮大政治势力、专权擅政的工具。杜老师将唐代宦官分为上、中、下三种类型,并重点以高力士、杨士廉等宦官家族为例做了详细说明。由于唐代不限制宦官娶妻养子的规模,凡有一定财力的宦官均积极收养子女,宦官家族也成为唐代社会政治的一大特点。

 

宦官阶层婚姻研究。从碑志甚为详细的记载中可以发现,不同阶层宦官的通婚对象亦有分化。上层宦官多与官僚家庭通婚,高层宦官间常相互通婚,而中下层宦官因经济能力有限、政治地位不高,往往只能选择与平民阶层通婚。在宦官婚姻中,中上层宦官妻亡再娶十分常见,重视门第、相貌、年龄、德行,宦官其子亦有外命妇之邑号,甚至有死后追赠邑号的现象。将至唐末,由于政治局势变化与社会动荡不安,宦官收养子女人数也急剧膨胀。

 

内诸司使研究。唐代宦官专权往往出于内诸司使(即日本学者所称之“诸职制”)系统而非内侍系统。目前已被研究的内诸司使约有数十个,杜老师进而提示诸如丰德库使、口味库使等尚有继续研究的空间。

 

宦官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唐代允许宦官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枢密使、翰林学士使等职务更需要宦官有可堪胜任的文化素质。宦官获得文化的途径有三:一是入宫前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如“良胄子弟”及诸道进献;二是入宫后的教育,由宫内专掌教授宦官的“阉儿博士”负责;三是某种特殊技艺的习得,如乐器、舞蹈、书画、天文、百戏等。除此而外,唐代宦官在思想观念上还表现出忠孝、恭顺、荐贤任贤、积极参政和强烈自卑等特点。

 

讲座最后,杜老师提示深化唐代宦官研究,尚可从籍贯分布、住宅与坟茔分布等各种问题着手,并热情回答了在座师生的积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