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专家论证会在历史学院举办


32日上午,受学校委托,历史学院举办了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的校外专家论证会,历史学院负责人主持了此次论证会。

应邀专家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教授(教育部社科委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庆教授(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彭卫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汪朝光研究员(所长、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汉国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科技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评议组成员、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赵可金教授(副院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梅雪芹教授(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冯仕政教授(院长)共9位著名学者,徐湘林教授任专家组组长。

  为适应文理融合急剧变革的新时代,打破分科治学体制,以前沿交叉为方法和导引,以多学科优势为基础,组建多学科综合的“特种部队,形成文理交融的明确导向,构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对话平台,建设独有信息共享平台,打造南开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寻找学术研究新增长点,培育具有综合知识、广大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及社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南开大学决定设立10个交叉科学中心,依托历史学科、联合文科、理工科多个学科设置的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代表学校向专家们百忙之中参与此项论证表示感谢,转达了曹雪涛校长的问候。介绍了南开大学设立交叉科学中心的背景、定位,对于南开大学在新的百年中通过交叉科学中心的谋划与推动,凝练学科方向、培育新兴学科、推动文理融合,提升学科发展竞争力的思路进行了介绍,希望专家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到会的校内外专家充分认可南开大学适应文理融合发展趋势的这一措施,称其是符合新时代学科建设、科技创新要求的战略布局,有利于整合学术力量,开拓知识新领域和培育复合型人才。对将交叉中心下设6个研究群予以认可,认为这一设置既考虑到现在学术基础,努力打通科际界限,突出特色与优势,致力于协同发展,定位较为精确。专家指出,未来交叉中心的任务不宜设立过多,要集中团队、合理设计,不求大而求精,突出成果的标志性和开拓性。

专家们也建议,由于交叉科学中心涉及多个学科,应从评价体系上着手,以问题为导向,打破院系分治界限,也要突破南开自身界限,创造出新式科研管理体系来;可以协同全国相关学者,立足南开,面向世界,打造出具有南开特色、中国形态的学术精品。

参加论证会的校内专家有历史学院的王先明、王利华、赵学功、刘岳兵、付成双教授,哲学院的贾江鸿教授,政府管理学院的韩昭颖、赵万里教授,经济学院的王玉茹、周云波教授和环境科学学院的展思辉教授。他们也就交叉科学中心的管理体制、评价体系及成果界定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并与校外专家进行了交流。

                                             (历史学院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