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卫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95)


 

2019320日上午,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邀请,日本成城大学教授陈力卫做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作了题为“汉译西书在日本的传播与利用”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主持,我院毛立坤教授及数十名历史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本次讲座。

陈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所指的“新书”的基本概念,并将其分为三期,即16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所译西书;1807年至19世纪末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所译西书;清朝廷1862年设立的同文馆等外文翻译机构所译西书。随后,他先分析了日本经由中文接受西方知识的背景,即在19世纪后半叶,日本国内吸收了中国鸦片战争、本国“黑船来航”的教训及自身闭关锁国导致英语基础薄弱的缘故,先后引进了数百部汉译西方著作进行学习。

在考察数百部“新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陈教授分析了其中部分词语的日文转译规律以探索“汉译新书”在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明治时代日文种汉语词数量的剧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汉译西书传入日本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本土化。例如“共和”与“民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就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讲座最后,陈教授解答了观众们提出的关于19世界日本引入汉译西书和20世纪中国引入日译西书的关系,及由中国传入到日本的词汇在两地的使用频率等问题。陈教授谈到,这种“东来东往”的文化现象确实值得关注,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国家对外交流程度和建立知识仓库的速度有关系。虽然诸多汉译新书的词汇是早先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但实际上没有被纳入到本土语言体系中。在传到日本后,这些词汇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利用。现在国内对其的关注重视往往是在这些词汇再次回流至中国时才引起的。陈教授认为,诸如此类语词的传播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大的交互性,且其含义和翻译与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极大关系。

讲座现场反响热烈,互动频繁。在场师生纷纷表示,通过这场讲座,自己对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传播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希望有机会与陈教授多多交流。(郭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