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祥麟副研究员做客“南开·医史”讲坛


 

325日晚七点,芝加哥大学科学史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雷祥麟做客“南开·医史”讲坛,于历史学院天廷阁(127)以“以公共痰盂为傲?纽约、香港与上海的反吐痰运动”为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坛,对雷祥麟副研究员的学习履历、学术研究方向与学术著述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40余位历史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本次讲坛。

 

 

讲座伊始,雷老师对余老师的邀请表示感谢,同时表达了个人来南开讲学的激动心情。雷老师自称有关吐痰的问题内容比较细碎,其研究灵感来源于家庭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想要通过个人对吐痰运动的研究凸显包括文明与现代性,价值、情感与道德等在内的重要历史面相。雷老师想要回答两个素朴的问题:一、为什么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反吐痰运动后,中国人仍然需要痰盂?二、更重要的是,为何痰盂会持续地在中国与西方引发强烈的恶感,从而提醒双方,彼此是何等地不同?

 

 

雷老师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以诸多有趣的漫画、珍贵的历史图片等为线索,结合丰富的史料和文献记载对纽约、香港与上海三地的反吐痰运动展开对比探讨,面相丰富,思考深入,探讨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旅行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纽约、香港与上海三地的反吐痰运动;二、反吐痰运动的出现与文明化进程中处理痰的方式的变化,以及细菌学说兴起以来防治肺结核的需要这两方面因素有关;三、与不吐痰的欧洲人相比,美国人吐痰现象普遍,在当时的美国人眼中吐痰是一种男子气概的象征;四、1896年纽约市领先全美通过第一个禁止在公共场所吐痰的律例,到1916年,绝大多数美国城市都有反吐痰的律例;五、香港政府企图以法令来抑制吐痰,具有开创意义,但华界强烈抗拒,双方开展了长达两年的辩论,影响到后来民国时期关于吐痰的政策与作法;六、出于防治结核病的需要,纽约市卫生局倡议改公共痰盂为个人化的痰瓶与自我隐藏的痰盂;七、在华人社会的脉络中,将公众痰盂与公共厕所比较是一个有历史基础的类比,可以凸显出痰涎不同于其他人体排泄物的重要特点。痰盂本身具有正面与负面(当被消灭)的矛盾意义,而与完全取得正面肯定的公共厕所不同;八、开始被置放在公共场所的痰盂,本身的物质结构也发生相应的转化,白瓷痰盂的出现与流行涉及制造知识上的新发展。

 

在结论部分,雷老师指出:公共痰盂的诞生源于以防治肺结核为名的反吐痰运动;随着反吐痰运动的兴盛,民国时期出现以机器大量制造的卫生用品——白色搪瓷痰盂;公共场所(与非公共场所)有法律义务大量增设痰盂;公共痰盂的预设使用者包含学童、央医护士、北大学生和全体国民;政府支援并教导全民养成“吐痰入盂”的新习惯,实则支持继续吐痰行为;以防治结核病为名的反吐痰运动使得中国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公共痰盂以及以“吐痰入盂”为傲的新青年。

 

雷老师的讲演图文并茂,幽默风趣,引起在场师生的极大兴趣。听取报告的师生结合个人的生活与身体体验与雷老师就与痰盂、吐痰相关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踊跃提问,涌现出诸多有意思的话题。涉及的面相众多,现概述如下:

 

吐痰体现的阶级或阶层差异;吐痰运动中体现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转换;中国在推行公共痰盂的过程的惩罚性措施;港、沪、京三市处理吐痰问题所采取的不同制度性规定对执行效果的影响;从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的视角出发,公共痰盂的具体施行情况如何;从洁净观的角度思考公共痰盂与隐性痰盂的优劣;将垃圾桶与公共痰盂的类比所引发出的关于健康观念、公共卫生等的思考与研究;吐痰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感受,是否受社会的舆论环境、身体观念、吐痰能力、身体习惯等的影响;痰盂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能转变;在中国史料中“痰”变成一个问题从何时开始;台湾与大陆在痰盂使用的延续性方面的差异;不吐痰的历史从何时开始、具体的历史过程如何等。

 

 

雷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以及实际的生活体验对现场师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一一进行不厌其烦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讨论充分。此次讲演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供稿:《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进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