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史学名人讲座(104):万明研究员谈明代中国与海上世界


20194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万明研究员,在历史学院天挺阁做了题为“明代中国与海上世界的专题讲座,庞乃明教授主持讲座,何孝荣教授、卞利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张献忠教授以及历史学院数十位硕博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此次讲座。

万明研究员指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耕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更曾经是一个海洋强国。纵观明代中国与海上世界的关系,是以历史三部曲演示的。万明老师认为,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中国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海洋,促成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全面贯通,而贯通的汇合点即在印度洋。她对明朝时期印度洋的具体范围进行了考证,认为郑和下西洋是聚焦印度洋的、从古里开始的全覆盖航海外交。

万明老师同时提出了明代中国与印度洋向太平洋嵌入的问题。她认为,马六甲王国的崛起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郑和七下西洋,联通了陆海丝绸之路,导致东西方交往重心发生了从陆地向海洋的重大转变;而满剌加王国的兴起,宣告了一个海洋时代的到来,预示了全球化最终在海上诞生。万明老师强调,全球化诞生于海上的始作俑者是中国,新海洋史不应长期忽视中国而只专注于所谓西方大航海时代。

万明老师还讲解了明代中国与太平洋的问题,揭示了白银货币化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明代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托,依靠社会内部的驱动力,拉动了外银的大量流入,并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变迁、国家的转型和全球化开端时期中国与全球互动的历史进程。历史事实说明,不是西方一东来,中国就落后了。我们也不应忘记,西方从海上打破中国大门,是在两个世纪之后的19世纪中叶。

万明老师最后总结道,从全球史的视野看,明代中国曾两度走向海洋:一是15世纪初走进西洋——印度洋凸显,二是15世纪末走进东洋——太平洋凸显,我们应该更新审视明代中国与海上世界的视角,突破“东亚”的固定思维,关注中国引领全球从印度洋向太平洋的转型。

讲座结束后,卞利教授进行了点评。卞老师认为,万明老师通过把明代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分为历史三部曲,将中外关系、晚明时代与白银货币化三个重点问题串联在一起,,精辟独到,气势恢宏,信息量很大。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向万明老师学习,放宽研究的视野。

在场的同学也积极向万老师提问、学习,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讲座前,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会见了万明研究员。       (通讯员:张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