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前期史教研室
王利华                    
职务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杰出教授
联系方式
Email: 815331433@qq.com; 999141@nankai.edu.cn
  • 个人简介
  • 研究方向
  • 主讲课程
  • 学术成果
  • 获奖经历
  • 招生

   

王利华,安徽省宿松县人。现受聘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岗位,担任博士生导师、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环境史暨生态文明基础理论、中国农业史、中国中古社会生活史。

联系方式:815331433@qq.com; 999141@nankai.edu.cn

 

学习经历

 

1980/09-1984/07  北京大学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6/09-1990/01  南京农业大学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6/09-1999/07  南开大学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4/08-1999/10,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5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提名,列入重点培养对象。

1999/11-2003/12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2002/09-2003/08韩国成均馆大学访问研究。

2003/12-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次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4/01-2015/05南开大学历史系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

2005/05-2005/07德国海德堡大学讲学。

2012/04-2005/05美国堪萨斯大学访问研究。

2015/11-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

2016/01-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岗位。

2020—— 担任国务院学科(中国史)评议组成员。

 

学术兼职

 

东亚环境史学会主席AEAEH(国际学术组织,2015/11-2017/1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创建,2016/08-2018/11)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1999-2021)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2003——)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2006-2012)


 

学术称号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2014年入选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

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

2015年被评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学科建设

 

20042015年,担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期间主持组织了主办了第3-9届“全国史学新秀奖”评选,主持编辑、出版《史苑传薪录——南开大学历史教学论文集》(1-2集);主持两次全国本科教学评估迎评工作;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历史学院“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项目论证和重点学科、基地评估。

2009年主持组织教育部资助的“全国研究生社会史暑期学校”,2012年主持组织举行教育部立项的“环境历史与人类文明”,均属国内首创性工作。

作为中国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为探索中国环境史学科理论方法、人才培养体制和组织机构建设付出了大量劳动。2005年组织举办“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为境内首次中国环境史研究大型学术聚会;2007年创办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同年创办中国第一家环境史学网站;2008年,创设中国第一个环境史交叉学科学位点和硕士生培养专业,同年组织召开“生态-社会史圆桌会议”;2012年创设中国第一个环境史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专业;2009年以来,作为东亚环境史学会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参与组织第一(2011)、二(2013)、三(2015)、四(2017)、五(2019)届东亚环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11月出任东亚环境史学会(Association for East Asian Environmental History)主席,2017年组织主办以“文明的生态足迹:东亚与世界”为主题的第四届东亚环境史学大会,来自106所高校和科学机构(包括一大批世界顶级大学和科学机构)的200余位学者参会,是迄今亚洲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多学科和全球性的环境史学术聚会。2016年主持组织成立国内第一个全国性环境史研究学术团体——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担任首任主任委员。20062013年,担任《南开学报》“环境史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推动了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进步。

2015年,作为主要执行人之一,以历史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主干创建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致力于推动文理学科交叉研究和中国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全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龚克校长领导下组织、建设《生态文明》大型慕课。该课程自2017年上线以来,累计选课学校500余所(剔除重复),选课学生近40万人, 2018年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共享课程,2019年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优秀课程,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教学工作

 

研究生指导:招收中国环境史、隋唐五代史等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讲课程(进入南开大学以来曾经主讲和目前主讲)

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后期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生态环境变迁史(中国生态环境史)、隋唐五代史、中国文明史、生态文明等。

研究生课程:隋唐五代史专题研究、隋唐五代史料、古代经济史专题、古代经济文献选读。

中国环境史概论、中国环境史资料整理与研究、环境史导论等。

 

论文、项目指导:入职南开以来,指导环境史、隋唐五代史方向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40余名。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史学新秀奖论文、五四论文和“国创”、“百项工程”等50余篇(项)。

 

科研项目

(入职南开大学以来主持或独立承担的部省级以上课题)

 

1.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中国环境史卷》编纂, 2020年启动,主编,计划经费200万元。

2.中国特色环境史学理论话语体系之建构,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支持专项,50万元,2016-2021年,主持人。

3.中国当代环保史记编纂及资料整理研究,原国家环境保护部宣教专项,2015年中标立项,175万元,2015-2019年,首席专家。

4.多卷本中国生态环境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3-2018年,80万元,首席专家。

5.《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因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2年立项,15万元,独立承担。

6.《中国环境通史》编纂,原国家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重大专项,2010-2019年,第一、二卷编纂人, 28万元(到账经费)。

7.华北环境变迁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9-2014年,20万元,主持人。

8.中国社会生态史研究,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重大招标项目,2005-2019年,20万元,主持人。

9.中古北方地区的生态变迁及其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交互影响,天津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0年立项,1.2万元,主持人。

10.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其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招标项目4项。

 

著作论集

 

1.《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主编。

2.《中国环境通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年,独著。2021年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评选2019年度史学前沿五部重要著作之一,同年获天津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

3.《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增订版)生活读书生活三联书店2018年,独著。

4.《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三联书店2013年,独著。

5.《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论文集)第2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年,主编。

6.《中国史新论·生活与文化分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3年,作者之一。

7.《徘徊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国生态环境史探索》,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独著。

8.《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主编。

9.《中国家庭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人民出版社《人民联盟文库》2013年再版,第一卷作者。2009年获全国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外译丛书》。

10.《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论文集),三联书店2007年,主编。

11.《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参编,撰写第三章)。

12.《兴亡明鉴录》,学习出版社2001年,主要作者之一。

13.《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独著。

14.《大地的乐意――中国古代农业》,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合著,第一作者。

15.《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1994年,合著,第二作者。

 

论文(含学术短论、评述、访谈和翻译等)

 

1.  《关于中国近代环境史研究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2期,《北京日报》理论版2022523日转载。

2.  跨越“两种文化”鸿沟——环境史的学术图谋和实现路径,《学术研究》202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

3.  《环境史学本质上是致用之学》,《历史评论》2020年第3期。

4.  品味“他乡之水”——沃斯特《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收入夏明方等主编:《灾害与历史》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208月。

5.  迷魅与祛魅——《自然》《科学》上的中国史,《澳门理工学报》2020年第3期。

6.   “盲人摸象”的隐喻:浅议环境史的整体性,《史学集刊》2020年第2期,《新华文摘》2020年第11期转载。

7.  思想与行动的距离——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观,《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收入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成果要报提交有关部门。

8.  中国环境史研究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供资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813日第6版。

9.  历史学家为何关心生态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环境史学理论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历史文摘》摘要。

10.学名义理骨架——中国特色环境史学理思考之一,《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9期。

11.用历史理性之光烛照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杂志专访),《环境教育》2019年第12

12.以生命为中心展开历史思考——王利华漫谈中国环境史研究(高森专访),《历史教学》2019年第12期(下半月刊)。

13.历史视野中的生态文明,收入《美丽中国:新中国7070人论生态文明建设》下册,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年版。

14.“山泽之利”和“林泉之乐”:中古地主庄园问题再探讨,收入《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第1·创刊号)2019年。

15.资源”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4期。

16.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人民日报·理论版》(大家手笔)2018/8/2/7,《南方日报》等8家报纸转载,约200家中央地方网络媒体转载。

17.探索一带一路上的历史生态关联,《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7/10/2

18.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人民日报·理论版》(大家手笔)2017/6/21,《甘肃日报》(2017/6/23)《贵州日报》(2017/7/12)摘录;《太行日报》2017/8/15转载,数十家中央和地方网络媒体转载。

19.环境史研究的时代担当,《人民日报·学术版》2016/04/11,该报副主编批示表扬,中央和地方数十家网络媒体转载。

20.环境史观,要极端还是理性?《中国生态文明》2016年第2期。

21.如何历史地认识环境问题?(下),《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6年第4

22.如何历史地认识环境问题?(上),《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6年第3期。

23.Listening to bamboo: the Chinese literati's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 the sounds of nature in the premodern era(听竹:近代之前中国士人对自然声响的行为和态度), in Local Rea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pp.1-26, Edited by Ts'ui-jung Liu, Published b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2016.

24.环境胁迫与社会应对——论古代南方城市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夏明方等主编:《生态史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165月。

25.全球史与环境史的交集,钞晓鸿主编:《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6.《环境与民俗-武安传统物质生产研究》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7.追寻吾土吾民的生命足迹——浅谈中国环境史的问题主义,《历史教学》201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5年第9期转载。

28.伊懋可(Mark Elvin)《大象的撤退——一部中国环境史》中译本序言,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

29.马立博(Robert Marks)《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中译本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版。

30.《月令》中的自然节律与社会节奏,《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31.如何历史地认识当今环境问题?《中国环境报》2014/5/12

32.生态史的事实发掘与事实判断,《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33.Book Review, Robert B. Marks, China: Its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Environment and History,(SSCIVol.19, No.3, Aug.2013

34.从环境史研究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知”与“行”,《人民日报·理论版》,2013/10/27,原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批转环境保护部门参考学习,《生态经济通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4年第1期转载,收入《人民日报》理论部编:《人民日报理论著述年编2013》,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35.生态文明: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抉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

36.古代《竹谱》三种考证与评介,《中国农史》2012年第4期。

37.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前景和当前任务,《人民日报·理论版》2012/10/11,原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批转环境保护部门参考学习。

38.食为政首:历史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23,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转载。

39.经济转型时期的资源危机与社会对策――对先秦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重新评说,《清华学报》,201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转载。

40.   吾土”“吾民历史思考中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06

41.《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序。《学术研究》杂志社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

42.历史教育要调治两种矛盾,《人民日报》2011/12/2

43.“生态认知系统”的概念及其环境史学意义,《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1期转载。

44.环境史将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清华历史讲堂》(三编),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年。

45.中国如何走向低碳生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4 /29,《浙江日报》、《贵阳日报》转载。

46.求故实之新知——环境史研究的旨趣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07

47.环境史视野下的自然物种人格化――论竹子与古代士人的心灵交契,《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48.学术人生在摸索和坚持中前行(采访人:曹牧),《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

49.《桃花源记》的社会-生态史意义,《中国文化与环境》第一辑,20108月。

50.浅议中国环境史学建构问题,《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收入《〈历史研究〉六十年论文选编》。

51.全球学术版图上的中国环境史研究,《南开学报》2010年第1期。

52.区域开发与环境变迁历史的多维观察——评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53.“三才”理论: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转载。

54.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北内河航运与军事活动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1转载。

55.历史坐标上的生态文明,《南开学报》20085期,《光明日报》摘录。

56.端午风俗中的人与自然基于社会生态史的新考察,《南开学报》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08年第7期摘要,《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光明日报·史学版》、《文摘报·学林漫步》摘要。

57.环境史作为一种新史学,《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学术月刊》等评选2008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问题的主要参考论文之一。

58.“生态-社会史研究圆桌会议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8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转载。

59.上古生态环境史研究与传世文献利用,《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

60.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

61.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历史学者的解读和期盼,《环境保护》2007年第7(B)

62.社会史研究的现代视野——从环境史研究的跨学科谈起,《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

63.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2006年十大学术热点问题评选主要参考论文之一。

64.中国生态史学的思想框架与研究理路,《南开学报》200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

65.《南开学报》“环境史研究专栏”(2006-2013年,共10)“主持者言”。

66.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天津社会科学》2006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4转载。

67.文化与环境互动作用下的中古经济与地理变迁,《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5年第5转载。

68.古代华北水力加工兴衰的水环境背景,《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69.中国中古茶文化的展开――关剑平著《茶与中国文化》评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

70.周秦社会变迁与“友”的衍化,《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71.三至九世纪华北地区的水环境,《大东文化研究》(韩国),2003年。

72.关于桃花源所在地的争论——兼述中古豫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史林》(韩国)第18辑(2002)。

73.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与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曾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02年第8期摘要。

74.中国家庭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2转载。

75.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76.思想、社会、家庭的历史互动(与张分田合作),《历史教学》2001年第7期。

77.思想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与张分田合作),《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3转载。

78.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4转载。

79.中古时期的乳品生产与消费,《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80.农业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81.历史研究需要理论思维(上、下篇),《光明日报·理论版》2000/02/18 2000/02/25

82.认识中国社会的历史特性,《人民日报·理论版》2000/01/17

83.黎虎《汉唐饮食文化》(书评),《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84.《社会生态史:一个新的研究框架》,《社会史研究通讯》2000年第3期。

85.中古北方地区的水环境与渔业生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期。

86.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88.中古北方地区的饮料,《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89.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生衍背景(与张国刚合作),收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90.“照田蚕”探析,《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

91.竹筒与连车,《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92.潘译(许倬云著)《汉代农业序论》恳谈(附校正译文),《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93.古代江南历史名茶繁荣发展原因试析,《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

94.吴地农业文化,收入王友三主编:《吴文化史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5.唐宋以来江南农业巫术述论,《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

97.略述中国古代的竹笋开发,《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

98.范成大诗所见之吴中农业习俗,《中国农史》1995年第2期。

99.《广志》辑校(一)果品部分,《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100.略述中国古代的竹笋开发,《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

101.从《竹谱》看中国古代对竹子的开发利用(署名王乾) ,《古今农业》1993年第3期。

102.古代江南蚕俗述略,《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转载。

103.早期中国社会的犬文化,《农业考古》1992年第3期。

104.历史上亚洲季风区再生稻栽培(),《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105.人口压力与农业起源(),《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

106.文化进化与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古今农业》1990年第1期。

107.农业文化——农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108.竹子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1988年第10期。

109.《竹谱》与中国早期的竹文化(署名王乾),《古今农业》1988年第2

 

海外(含中国台湾省)交流

 

2015年,赴日本香川大学出席第三届东亚环境史学大会,被推选为学会主席。

2009年,出席世界第一届环境史大会(丹麦、挪威),发表学术报告。

2007-2013年,先后3次赴台湾参加东亚环境史学大会,发表主题演讲和学术报告。

2003年以来,先后赴韩国成均馆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访学并为研究生授课,曾到柏林自由大学和韩国高丽大学、忠南大学、庆北大学等发表专题学术演讲。

 

成果获奖

 

1.  2021年,个人著作《中国环境通史》第一、第二卷,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史学前沿5部重要著作之一。

2.  2020年,《生态文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龚克领衔,本人总策划、组织和管理)。

3.  2020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4.  2019年,《生态文明》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程(天津市教工委、天津市教委,龚克领衔,本人总策划、组织和管理)。

5.  2018年,《生态文明》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共享课程(教育部,龚克领衔,本人总策划、组织和管理)

6.  2018年,获第八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政府,第三完成人)。

7.  2017年,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政府)。

8.  2013年,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政府,第一完成人)。

9.  2013年,获第八次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完成人)。

10.2012年,《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

11.2009年,《中国家庭史》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排名第二)。

12.2009年,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政府,第四完成人)

13.2006年,《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获天津市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政府)。

14.2004年,《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与生态环境》获天津市优秀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政府)。

15.2002年《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获天津市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政府)。

2000年调入南开大学以来,先后获得本校、社会学术组织和教育平台等类机构颁发、评选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约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