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至22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女性与社会”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来自海内外的25名学者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近年来,在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的推动下,中心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中国中古时代的社会史研究。从2017年开始,举办“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系列学术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邀请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汇聚南开,展开小而精的学术讨论。工作坊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届,第一届的主题是“中古中国的都市与社会”(2017),第二届的主题是“中古中国的知识与社会”(2018)。今年是第三届,主题是“中古中国的女性与社会”(2019)。拟以中古时代的中国为特定研究时空,以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对于中古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围绕文本、史实与方法,本届工作坊拟设五个相关论题:1、传世文献、简牍、文书、石刻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塑造;2、女性参与政治、社会活动及其在中古时代的历史定位;3、中古女性的思想与信仰;4、中古女性的日常生活;5、中古女性史研究的范式与路径。
每届工作坊结束后,会约请中西书局正式出版论文集。今年九月,第一届工作坊的论文集《中古中国的都市与社会: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系列文集之一》刚刚正式出版。
9月21日上午,本届工作坊于历史学院天挺阁举行开幕式。夏炎教授作为本次工作坊的召集人致辞,回顾了往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本届工作坊的主题,并对各位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志生教授、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衣若兰教授、中西书局李碧妍编审分别致辞。
在21日上午的专题报告环节,四位学者发表了论文报告。中国国家博物馆高世瑜编审分析了由汉至唐性别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指出规定古代性别制度的礼教发源于祭神之礼,儒家礼制在汉代发展成熟,在唐代则完成了礼法合一化过程。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岳麓书院讲座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楼劲先生在评议中指出此篇文章从“礼”和“法”的角度对中古性别制度的建构做了高度的概括,具有开拓方向的指导意义,并就东汉时期礼典和法律的关系、唐律的形成源流等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刘静贞教授讨论了刘向写作《列女传》的知识体系背景,并将《列女传》之架构方式与后世诸正史《列女传》相对比,由此引发出对女性历史书写和解读的思考。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姚平教授认为此篇论文对《列女传》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并就《列女传》中蕴含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字体裁和表达方式的演变对女性历史叙述的影响等问题表达了意见。
楼劲研究员通过考释天圣令中的“女医”条,探究唐代太医署中女医的选拔来源及标准、相对于男性方术生的附属地位、课程安排和修习方式等问题。北京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王素先生认为这篇文章爬梳资料广泛,见解新颖,提出应从中医药史的宏观层面对女医制度进行再深挖,同时也从微观层面进行补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永平教授考察唐代《簪花仕女图》等传世画作、唐墓壁画及唐三彩俑中的拂霖狗形象,还原拂霖狗的物种来源及其通过丝绸之路东传的路线,并讨论了唐代文学中有关于拂霖狗的描写。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衣若兰教授赞扬了此篇论文对图像史料的充分利用,并就唐代女性饲养宠物的心态、拜占庭和波斯地区的类似图像、物种传播的方式提出了进一步的疑问。
21日下午的专题报告环节中,六位学者先后发言。姚平教授对敦煌女性结社文书进行再考察,通过对社员名字的详细分析判断其出身和地位。刘静贞教授认为将个案研究与普遍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并就论文细节与姚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志生教授基于情感史视角从多方面分析唐代妒妇现象,强调妇妒作为一种情感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扮演的角色。台湾佛光大学佛教学系林欣仪助理教授在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妇妒成因的差异、“妇妒”这一标签背后的内涵、男性的“妒”现象等方面提出延伸的问题。衣若兰教授从籍帐制度入手,分析中古时期女性以何种方式进入“编户齐民”的官方记录并且接受国家人身支配,而在宋代之后逐渐退出编户行列,其“政治身份”遭到弱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杨振红教授充分肯定了这篇论文的宏观视角,并对其改进提出了意见,包括对“编户齐民”和“个别人身统治”等概念的进一步界定、中古至近世赋役制度的变化对妇女的影响等。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主任铁爱花教授梳理了中古妇女史研究的史料来源和研究课题,并讨论了女性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畅副教授就史料本身的分类、图像史料的利用、女性史概念的定义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疑问和补充。林欣仪助理教授对中古佛教、产孕与医疗三者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就这一课题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展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海文教授认为这篇文章选题较为新颖,梳理了大量资料和论著,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李晓敏副教授从内在认同与外在表现两个层面漫谈唐代墓志中展现出的女性佛教生活。夏炎教授肯定了李教授关于仅通过墓志无法直接探知女性佛教生活原貌的观点,并提出也应当重视墓志中对男性佛教信仰的描述,并将其与女性研究相结合。
22日上午的专题报告环节中,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焦杰教授首先发言。焦教授从生存环境、现实需求、政治参与等多方面探究唐代女巫群体。铁爱花教授认为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方面尚有补充的空间,中国古代鬼神信仰与佛教广泛传播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考察。郭海文教授以《和政公主神道碑》为核心材料,梳理和政公主的个人生命史。台湾淡江大学历史系古怡青助理教授指出,文章中神道碑录文的引用和校对有些谬误,需要再加细察。古怡青教授通过对武则天称帝时期的巡幸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武则天藉由巡幸过程中的礼制改革塑造其政治地位的种种举措。复旦大学中文系唐雯教授指出,论文中制作表格及进行分类的方式值得借鉴,在“巡幸”之定义、仪式之细节方面尚有更深入讨论的余地。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蒋爱花副教授综合传世史料及出土墓志,讨论了唐代后妃理想化形象的建构与表达。焦杰教授认为这篇文章注意到了史料共性表达中的差异,但在“后”与“妃”的分类讨论、唐代后期后妃形象变化的原因等方面尚需商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师资博士后沈琛博士利用敦煌文献中的藏文史料,探讨唐代二位入蕃公主,即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历史形象在文本叙述中的演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安泰副教授在点评中认为这篇文章对于汉藏史料做了明确详细的讨论和对比,并提出了一些补充意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史正玉就唐代皇后亲蚕礼的政治意义与玄宗对“后妃四星”所代表的后宫制度进行调整之事件入手,探究玄宗王皇后被废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李殷认为该篇文章观点新颖,但在史料方面仍显不足,所选取的史料可能具有倾向性。
在22日下午的综合讨论中,与会学者就中古女性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女性史”与“妇女史”的概念定义、女性史在历史研究中的定位等许多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中西书局李碧妍副编审提出,在讨论中古时期的女性时,对其阶层应区分清楚;佛教和道教史料中仍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女性部分;希望能从长时段和比较的视野来审视唐宋时期的性别史,以看清整个时代的变化过程。李志生教授表示,在进行女性史研究时,男性学者与女性学者的观察点和切入点不同,如何将两性研究搭建在同一个平台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高世瑜先生提出,“妇女”与“女性”这两个概念意涵有所不同;过于强调性别史可能会导致偏离妇女史;关于女性的社会史研究要避免碎片化倾向,应当与宏观思考相结合。刘静贞教授指出,应该重视女性历史书写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谁可以入史,又如何入史等都是应该考虑的课题。姚平教授指出,性别史要充分挖掘性别制度的相关问题。杨振红教授认为,女性史作为一门专门史研究难度很大,如何提升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是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应当重视时代感,关注各个时段的特点,发掘女性史研究的差异性。衣若兰教授提出,女性如何在文化建构中成为女性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问题;文学和历史学对于女性的研究方法不同;很多问题除女性之外还包含了阶层、种族、区域等种种因素,需要我们回到中古的语境和历史脉络里去讨论。唐雯教授提示大家注意女性墓志中的格套化倾向。夏炎教授表示,女性史与政治史、制度史等分类不同,是融合在整体的历史语境中的,中古史是基于男性立场而书写的,因此很难将“纯粹的”女性提取出来讨论。学者们畅所欲言,现场气氛热烈。
两日充实的议程之后,本次工作坊圆满落下帷幕。作为第三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本次会议的规模比之前两届更为扩大,通过有益的学术交流为中古社会史、女性史研究注入新鲜力量。
(供稿:黄颖洁)